书法中什么不过三?
这个没有定论,只是前人根据经验而得来的一个建议而已 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行书,但行中有草;《争座位》是草书,但在其中夹杂了一些行书和楷书笔意;而《多宝塔碑》全为楷书;《颜勤礼》亦然。 又如智永《千字文》,其书以楷书为主,间有行、草书;《真草千字书》亦是如此。而《兰亭序》全为草书。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全是小楷,而《鸭头丸》则以行草书居多。 又如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通篇都是行书,且笔酣墨饱;《答谢民师论文》则是比较工整的小楷;至于他的《赤壁赋》则全是变化多端的草书了……
其实,书法的笔法和结体都是可以根据作者当时的情绪来变化的。所谓“意在笔先”嘛!因此所谓的‘过三’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当然,如果你想要自己的作品结构稳定(尤其是初学的时候)的话,那就可以遵循古人的经验——即每个字的结构和笔画都不宜过多或者过少变动的太多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