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翡翠的还坏?
1. 敲一敲,真翡翠有玉击声且清脆;假翡翠则声音沉闷、短促。 2. 掂分量,同等体积真翡翠比假翡翠要轻一些。 3. 看色泽,真翡翠的色泽自然,假翡翠的颜色不是太深就是太浅,而且不自然。
4. 用醋泡,用食醋浸泡是真方法中比较靠谱的一个。因为造假过程中会填充胶液,这样就会使得假货与真货在硬度上有差异,用食醋浸泡后,表面泛白的则是假的,而真货的颜色会更深一些。
5. 用火烧,真翡翠被火烧后会略微变色,但不会变得很淡,如果是假的,颜色会发生改变并且会留下黑色痕迹。不过这个办法有一定的风险,操作起来要注意哦~ 6. 用盐水泡,这个方法和白醋的原理都一样,都是利用食盐或白醋渗透的作用,让填充物脱落,从而判断真假。
如何识别翡翠的还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1、透明度:将翡翠充分浸渍石蜡或高折射率油(如桐油、消光漆等),翡翠内部的裂隙被充填后,呈半透明状,有冰裂纹的劣质翡翠浸蜡后可以“起高”,使人上当受骗。在强光下观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翡翠表面有无极细微的生长纹也称雨丝纹,如无,可能是假货。另外,劣质翡翠B货C货的透明度较真翡翠要好,看上去非常通透。
2、颜色:一般情况下,“胶地”和“水地”的翡翠颜色呈脉状和片状(或团状)分布;“柳地”翡翠颜色较“胶地”和“水地”不均匀,呈条带状出现;“芙蓉地”翡翠颜色不均匀呈丝网状分布特征;“干青”翡翠,由于质地粗糙,故颜色呈斑点状分布,无脉络性。颜色方面,由于染色技术的发展,合成色翡翠的色彩亦比较鲜艳自然。不过,其色彩与天然翡翠仍存在一些差别,如绿得发黑,颜色在棱角处积累,呈褐色放射状色晕等是合成色翡翠的特征(由于有机色剂在强光照射下会很快分解破坏,故合成色翡翠不能用高热工具进行检验)。
3、光泽:浸蜡后翡翠的光泽为树脂光泽或玻璃光泽—蜡状光泽。一般而言,天然翡翠表面有通透、明亮的玻璃光泽;除个别品级较低的品种外,一般无模糊、暗淡之感。染色翡翠的表面光泽一般不如天然翡翠明亮。
4、折射率和密度:浸蜡后翡翠的折射率为1.64—1.67,点测密度为3.33左右。天然翡翠的折射率点测为1.66(Ng)—1.68(Nm)(Ne无法测得),滤色镜下为玫瑰红色;密度为3.33—3.35g/cm3,通常可测到3.34左右。
5、吸收光谱:使用分光镜检测,天然翡翠在525—570nm范围内有较弱的宽吸收带,437nm和432nm处各有一吸收线,在400nm以下有较陡的切割线。染色玻璃仿翡翠无吸收光谱,翡翠在滤色镜下呈玫瑰红色。
6、放大观察内部特征:浸蜡后翡翠内部的裂隙被石蜡充填,在10倍以上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解理裂隙被透明的裂隙胶体物质充满,这种胶体物质呈丝网状、条带状或团块状分布,其与翡翠基质的接触带明显,在裂隙交叉处形成网状。天然翡翠主要从其典型的“橘皮效应”和“絮状绿”来鉴定。天然翡翠在10倍以上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中的绿—无色(白色)色斑相间的“絮状色”;在50倍以上显微镜下,可看到表面有“橘皮状”的纹理,这就是所谓的“翡翠效应”。染色翡翠所带颜色在放大镜下观察,常沿裂隙分布,颜色难渗透到裂隙周围翡翠内部,有颜色不均匀现象,可见绿色向内部浸染的现象(如颜色在裂隙处非常浓,越向内部颜色越浅),颜色缺少天然翡翠的柔和感,颜色看上去很死板。染色翡翠的内部常可见到玻璃的圆形单形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