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是中国国粹吗?

危励娟危励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五大名珐琅,即北京珐琅、广东珐琅(潮州的凤凰胎和汕头的水晶胎)、天津珐琅、上海珐琅与法国珐琅的统称。其中,北京珐琅又被称为“京珐”或“古珐琅”;广州的凤凰胎和汕头的水晶胎合称“广珐” 至于您说的这个《景泰蓝》是不是,我认为不是!因为其不具备这一艺术的全部要素——工艺特征和文化传承性。

首先,从工艺特征上来看,景泰蓝所用的铜基材是红铜而不是青铜,所以它不具备青铜器的宗教属性,而只有装饰功能。第二,从制作工艺上看,传统景泰蓝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设计、制模、烧蓝、镀金等108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其中烧蓝就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部分。第三,从使用材质来看,景泰蓝所用的颜料全部为天然矿物原料,因此看起来特别晶莹夺目。

另外,我们谈到景泰蓝,一般都会想到北京的景泰蓝,事实上除了北京以外,其他地方也有生产景泰蓝的地方。比如湖北的武昌、沙市等地就有生产,而且用的都是湘绣的针法;江苏的苏州和无锡也有生产,不过那里的景泰蓝多以花卉瓜果为主;而在天津,人们则是把这种手艺叫做“烧蓝”或者“津珐”,所制的器物偏重实用,如食具和器皿,造型也更趋向于规整大方。

不过最出名的还是北京景泰蓝,这是因为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是工艺美术品的集散地之一,这里的景泰蓝不仅工艺最为精巧,而且色彩最为艳丽,器型也最为多样,除餐具、酒具外,还有花瓶、台灯、挂屏等等。

上官晖上官晖优质答主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烧蓝,是一种在铜器表面用金丝或铜丝掐出造型,用各色珐琅釉充填烧制成的工艺美术品,也称“铜胎掐丝珐琅”。其制作历史可以上溯到十三世纪,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得到空前发展,因其灿烂辉煌的宝石般的外表,制作工艺又以“蓝”为主色调,故名“景泰蓝”。北京是三大景泰蓝制作中心之一。1966年在明清帝王宫殿所在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库房中发现了“景泰蓝孔雀大柜”和“象驮亭式炉”,这是明代宣德年间的早期制品。1970年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13个儿子之一的“襄惠王墓”中也发掘出一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缠枝莲纹小盒。明末皇妃殉葬品中也出现了景泰蓝。所以,有专家据此考证北京的景泰蓝在元代已非常有名,并在明代“景泰年间”昌盛。据考证,北京在元明两代制作景泰蓝的皇家窑厂叫“火厂”,而民间的私家作坊则设在“海岱寺”。明后期到清中期的三百多年是北京景泰蓝突飞猛进时期,并集中了以“广胜”、“志远堂”等为主的17家私家作坊和技艺。民国年间,日本殖民军占领北京后,曾将两家北京的景泰蓝作坊迁移到日本。现在日本有一家制作景泰蓝的“永寿堂”作坊就是当时从北京迁移所致。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两件明朝宣德年间制作的“铜胎掐丝珐琅器”:“象驮亭式炉”和“缠枝莲纹小盒”,它们都是由北京地区制作的。宣德年间为明代皇帝在位最长的一时问,社会经济相对稳定,工商业繁荣。在宣德皇帝的倡导下,工艺美术生产有极大的发展,特别是他喜爱“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宫中专门设有“御用监”和“内东门”等机构制造器物,还设有管理黄金、美玉等的机构--“惜铜局”,“惜铜局”的工匠有三百多人,其中就包括专为制作“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工匠。当时制造的“铜胎掐丝珐琅”器,都是制作精巧,技艺卓越,后人称为这个时期的制品为“宣德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