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又叫什么票?
这个“票”字确实有点意思,在纸币刚刚出现的早期,一般把纸币直接称为“票”,比如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发行的“宝钞”就是“票”的一种;到了近代和现代,人们又把纸币称为“钞票”“纸币”等,而“票”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则小了很多,多指银行承兑汇票或者商业票据之类。 那为什么最初出现的纸币,会被叫做“票”呢?可能跟当时纸币的印制工艺有关。因为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这种纸币以纸为介质,并且印制精美,但只是具有货币的职能,并不防伪;后来的“钱引”也同样是印制精美的纸币。所以用“纸”称呼这些纸币似乎不太妥当,而“票”字的本义就是指纸张,而且还可以用来指称带有文字的画、招牌等等,因此用来称呼这些印有文字的纸制品恰好合适。
不过,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虽然“票”最初指纸币,但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钞票”的说法,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啊!清代中期以后,银两作为主要货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于是人们在银两的基础上发明了银元,并用铸币技术铸造了象征货币单位“元”的银元。既然已有“元”这个单位,那么怎么表示一元的银圆呢?由于“元”字太过简单,为了避免混淆,就用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词“圆”来专门表示“一元”的白银。例如《儒林外史》中就提到了“五元四角”这样的话。
而在西方,当时的人们使用黄金和银两种金属制作货币,其中金制货币的单位叫“马克”(Mark),而银制货币的单位就叫“圆”(Circle)或者是 "德拉克马"(Drachma)。德国制造的马克狮(Goldmark),美国造的半元(Half Dollar),法国产的法兰西银币(French Silver Franc)等等都是圆的衍生物。
后来,当铜币被制成硬币后,又产生了“便士”(Penny),“新便是士"(New Penny),或者“分”(Cent)等称呼。不过,这种种称呼都被严格限制在当地流通的范围之内,超出边界就毫无用处。直到世界贸易的发展使得各国货币相互交换成为必要的时候,人们才想到了一个万试万灵的解决方案——在国际贸易中,按照各自国家的货币单位计算价格。这样,不论哪种货币,只要超过一国范围的交易都按相同的比例计算,自然就不会发生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