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为什么有收藏价值?
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并被认可,必然有它的道理和根据;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草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谈谈什么是书体及书体的演变进程。所谓“书体”也就是书写的形式、字体的意思。根据文字的出现顺序以及书写材料的改良,书体演变大致为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中每一个书体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并且各有千秋 。例如金文(钟鼎文)因为刻在青铜器上,其笔画圆润、结构紧凑且不易分辨;小篆笔画圆转流畅且结构对称,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一个大转折,为隶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再来说说草书,关于草书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一书,里面提到了张芝的“草书”。晋代卫恒《四体书势》中谈到“汉末,右军将军王羲之,少好学,师事左中郎将王廙,精勤研习,特妙于隶书。羲之书多作草书,师太尉桓彝。”魏晋时期的人已经认识到王羲之的书法是以草书为主。
接下来我们看看草书的意义和价值。正如前面所说,任何一门艺术的诞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那么草书的诞生也不例外。东汉时期纸张普及并取代了缣帛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同时硬笔也逐渐被软笔所代替。人们对于书写便捷性要求更高。此时,草书便应运而生。
简言之,草书就是写字快、笔画省的字符化文字。这种字符化文字适应了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从王羲之到孙过庭再到唐代怀素,关于草书的经典著作层出不穷,可见草书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有多大。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人的书法作品当中感受到那份创作时的愉悦之情,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这份情感的表达恰恰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