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赌具和有价值吗?
现在看到很多关于清代铜赌具的相关报道,那么清代的铜赌具价值和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小编就根据有关资料和大家聊聊,欢迎大家进入讨论。
清代,是麻将到来的关键时刻。
其实,麻将在清前是有,但仅仅是玩法或器具的不同。至清康熙末年,“马将”才渐渐演化出今天我们看到的麻将。
至今我们还难准确说出麻将的形成年代。在清代,纸牌(扑克牌)兴起,与骨牌(筛子)、纸牌共同占据了一般意义上的赌博功能,而骨牌和纸牌有它们的通行规则,不至于乱局,可麻将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产生,是怎样一种游戏,至今也不为人知。
有记载说,清代,有一大户人家招女婿。凡入赘者,须顶角赌牌九,谁的点数大,谁就是赢家。于是,一种类似“牌九”的骨牌游戏诞生了。此后,这类游戏经由徽州商人延伸,从关内传到关外。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关于钱和命的“豪赌”。大户人家嫁女,要多少聘礼?至少得顶三五斗麦了吧。至于赢钱的可能性呢,那得看你的牌术了。“顶角”,就是按约定,两伙人互相赌钱。一种玩法是只赌筹码,筹码可折合现金;还有一种玩法,则是以“顶彩”为主,彩金竟可高达数千乃至万两白银。
不过呢,这“万两”也是有底限的。古时的赌博,有个“十赌九诈”的规律,即便是赌筹码,也不会输到净身出去拼命。可那些以赌为业的人,输赢概率却会很大。
清代赌具,除了这种“顶面”的纸牌(扑克)、骨牌(筛子),还有一种常见的骰子。骰子本为游乐之物,但因为其点数关系确定了一局胜负,输赢较干脆,也被用于赌场。
骰子比顶牌和气些,顶牌子,要拿净(全部输光)才走,稍有经验者,便少输(只是赌行话叫“劈开”,赢了还叫“赢半边”)。
关于清代的赌具,还有一件颇有趣的事情。清代中叶,安徽青阳镇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游戏器具,高不足二寸,上部小,下部大,通体髹(音同“耗”)黑漆而光。这物件,像个楔子,又像支筷子。
一开始,人们拿它来玩“杠上开花”游戏,即开杠之后,上家正好吃你的牌,就叫“开花”(赌具上刻有九枝杠,四张花开,便是通逃)。
后来呢,这小黑玩意儿就变成了骰子。因为骰子上有数字显示,扔起来方便省事,所以六面旗体便成了上下两面。再后来呢,这小玩意就有了点数,以四粒为一件计,其中两粒颜色相同者为一点,另一对棋子颜色不同者为两点。
这就是最原始的麻将牌了。
现在,市面上的麻将牌,大多数以木质、骨制为主。1991年于北京市政公墓清理汉代墓葬时,曾发现过一副陶制的麻将牌,250余枚,除图案文字不清外,基本完整。这副麻将共有1万3千余字,图案30余幅。
有趣的是,现存于安徽省博物馆中,有一种“少恒所藏零拾杂件”中的“骨牌”,共有264枚,分为文牌和武牌两大类。文牌36枚,图案均为仕女、神兽、人物故事;武牌228枚,图案多为古武士、文臣、故事传说、花鸟走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