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什么时候盛行道教?
清代的康熙与乾隆前期,国库充盈,对外征战屡屡得胜,统治者对于道教开始疏懈起来,康熙甚至直言:“朕生不喜烧丹,亦不知方术。”乾隆时期更是一味排斥道教,将一些无赖混入宫中的道士纷纷赶出宫廷,将为这些道士所专有的圆明园清虚仙境改为静香书屋。在皇帝的带头下,清廷内道教逐渐衰微下来。
道教兴盛在乾隆后期与嘉庆时期。这时,清王朝的国势下降,统治者开始寻求各种方术以维持封建统治的延续,迷信思想严重。这期间的皇帝大多是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得到帝位,对于帝位的稳固也存在很大的担忧,而道教“长生久视”的思想正好可以作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避风港。
这一时期,宫廷内兴建了大量的道教宫观,皇帝接见道教人士,封赠道士,亲自参与道教活动的次数也大大增加。如嘉庆帝赐封全真道士蒋信为“洞玄道德真人的称号。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他又为全真道士孙元清等三人进封了真人称号,此后仅十三年的时间,他们再次被加封。此外还有张之符、陈元会等被召入宫中,并封赠号的道教徒。乾隆时期的雍和宫也是道观星罗棋布,其中以万福殿与讲经殿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