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个50两清代银锭?

符钏符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两重的银锭通常称为“锞子”、“小锞”、“小锭”、“宫锭”、“廷锭”和“马牙”。民间的称银引、大引、银子等。

马牙锭系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向各地征收赋税、亦或是各地官府向民间催收赋税,还有皇室赏赐时所用,亦是清时国家向各地发饷所用的银子。形体大小如半个马牙,故名“马牙”。马牙银以较粗的银丝盘成螺旋形,再用砂型合模铸铸成。因铸时的模具大小有区别,有大马牙、中马牙、小马牙之分。大马牙长3.8厘米,宽2厘米,厚0.7厘米,重1两;中马牙重10钱;小马牙重5钱。

清政府的财政赋税制度经历了由“银”、“钱”通用到以“银”为主币的过程,清代官府所收“地丁税”是以“两”为单位的“库平银”,各地又各有“库平”成色。银两这种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平”和“火耗”制度。清代使用的有京平、大清平、库平、漕平、关平、市平、钱平和工平八种。清朝顺治时期,对各种“平”进行了统一,形成了“京平”。雍正以后库平使用范围扩大,几乎成为全国标准银两,市平、钱平、工平只在地方上局部使用。为了使“银两”流通标准化,清政府规定了“征一补三”的火耗征收。火耗银即指征收时,因成色、质量不同,需另行补征的银两。乾隆时期又实行了“火耗归公”,用以弥补各级行政费用不足。因此赋税征收以耗银交纳的有京耗、省耗、道耗和州县耗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