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品大员配戴什么朝珠?
关于清代朝服及朝珠的规定十分详细精密,不可有丝毫僭越。如朝珠质料:一品官朝珠用东珠为珠料,二品官用碧玺或珊瑚等,四品以下用珊瑚、隔珠或素金等料。朝珠计十一枚,前后各一枚,左右各两枚,又挂于项后者一枚,其制是一盘大珠贯缀在三公分宽的丝绦上,以大珠八十一粒为一盘。两端缀大珠一以结丝绦,结处有塔形坠角。大珠之后有隔珠四粒。自隔珠结丝绦。
一般朝珠用珠96颗,表示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其珠多为白玉、青金石、绿玉、红珊瑚、玳瑁、玻璃、桃红碧玺等质料。皇帝配朝珠为东珠一盘、红珊瑚一盘,白玉一盘,皇后为东珠一盘、红珊瑚二盘,太子妃为东珠一盘、珊瑚一盘,红琥珀一盘,亲王世子及郡王福晋用珊瑚、琥珀、青金石各一盘,贝勒、贝子福晋用珊瑚一盘、红琥珀一盘,玉髓一盘。公主、福晋、嫔妃的朝珠以珊瑚、碧玺、紫晶各一盘,其余嫔御及宗室、贝叶、将军、尚书、都统之妻的朝珠,由珊瑚、碧玺、玉髓、琥珀、水晶、蜜蜡、青金石等料组合而成,各不相同。从质料、组合到色彩搭配,从款式造型、纹样装饰到佩戴方式,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
朝珠虽是清代皇帝官员后妃上朝时佩戴的珠饰,用于修饰服饰和显耀等级制度,但平时亦可佩戴之。道光四年曾下懿旨规定“后妃朝珠,非行亲谒斋醮大典不准辄用”。后妃们的这一规定较之皇帝官员的强制要求要灵活得多了。在清宫帝后妃嫔的众多影像中,我们看到很多画像和照片上的帝后都佩戴着朝珠。
乾隆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八十大寿时,乾隆帝亲绘《古装罗汉图》四轴,以表寿念,并亲自命名“长春四偈”。四幅《古装罗汉图》上分别有罗汉四位,图上罗汉的袈裟和衣饰等都是仿照西方天竺的样子,十分独特。图里的四位罗汉,戴莲花冠,穿朱红袈裟,珠冠、璎珞、玉钏、臂钏及朝珠皆全,而且均持念珠,十分珍重。四幅《罗汉图》的《第一偈》上是观音,她身着彩云衣,内着朱红袈裟,腰系玉带,肩披绿红帔帛,脚蹬凤头鞋,双手持念珠,盘腿而坐。她胸前挂有一串由红、蓝、白三色宝石串成的珠串,两旁垂下两串同样质地大小的短珠串,称为“数珠”,用以挂计数、诵经用。其后脑勺处拖一串朝珠垂于肩背后,珠粒很大(按,后世的皇后朝珠的珠粒要比皇帝的小些)。朝珠下挂金镶红宝石、珊瑚、绿松石、翡翠雕花坠饰(按,清代帝后嫔妃的朝珠坠角由三节组成,由上到下,一为珊瑚佛头,上雕“寿”字和篆书“万”字,中间为塔形的金镶宝石坠角,下为金丝嵌珍珠、珊瑚、碧玺、翡翠、绿松石等雕成的三镶坠角。)在古画中描绘朝珠,这是十分难得和珍贵的。
慈禧太后曾多次命令江西九江和湖南新化、益阳等地的贡院,进贡各种色样玻璃及碧玺朝珠、数珠、手镯和鼻烟壶等物。从这些遗存中,我们看到晚清的碧玺和玻璃朝珠质料十分优良,色彩艳丽,其珠粒制作也是极为精细和考究的。其中用各种色碧玺制成的朝珠,无论是东珠碧玺朝珠,红碧玺一盘,珊瑚、琥珀两盘等样式,皆是制作精致,色彩艳丽,其珍贵程度不难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