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傲然怎么写?
一、关于字形 先看看“傲”字的字形,这个字有四种结构形式。 “二”作偏旁时,左上方一点省略不写;右上部的三横写成两横或不加一横,右边一竖改作提笔。如上图,此字有4种写法:(1)上下结构,(2)上中下结构,(3)左右结构,(4)左中右结构。 由于草书简化了字形,所以草书没有上述的四种写法,而是把草书写成下图这样,我们来看一下: 根据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行书和草书基本上都统一成了两种结构形式——上面是“亻”或“彳”,下面是“敖”或“嚣”;或者上面是“彳”或“亻”,下面是“敖”或“嚣”——而这两种形式又来源于楷书的四种基本格式! 所以我们要写出“傲”字来,必须搞清楚楷书中这四种结构的字是如何写的,然后找到这些字的不同之处以及相同之处。
二、关于笔画 再来看看“傲”字有哪些笔画构成:点、横折钩、撇、竖弯钩、点、撇、捺、横折折折勾、点、竖、横折钩、竖、横折折折勾。 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个特殊笔画——折。 我们先看看楷书是怎么写折的。
我们知道,汉字中的“十”“七”都是“七”字中一横折的变形体状。在现代汉文字规范中,“八”“人”等作为部首时一般要写成“丨”的形状——“八”字中的一横拉长变成“丨”形即表示这一横为短横,同时“八”字中间的一撇改为点,“人”字中间的一点改为短横,以示区别。 而我们看楷书中有折的笔画,其形态与上面的两个变形的数字很相似,尤其是撇划处多出一横,这说明楷书中的折是由数字中的“七”演化而来的——只是演变的过程可能有些变化。 从上图可知,《九成宫醴泉铭》中的折画是从“七”的上横一笔拉过而成;《张猛龙碑》则是从“七”的上横起笔,向下拉出再向左上方提笔而成;而《曹全碑》则直接从“七”的上横起笔向左侧下方行笔后向上收笔而成……从这些不同的形态来看,它们的演化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在现代字体设计中,为了体现笔画的多样性,人们往往会在折角处加上一个圆形小圈以强调该处的转折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方折圆转”的原理。其实,在我们日常书写的时候完全可以不用加这个小圆圈来体现这种线条的多样性,只要注意一下下笔的位置及方向即可——这一点我在下面还会详细分析到。
三、关于结体 我们在上一小节分析了楷书中有关“傲”字的各部件及其组成笔画的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知道了在书写的过程中如何调整各笔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首先来看一看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吧:
由图可见,除“土”外其他部件都在上边,这是因为上边有空间;除了中间的“去”以外,其他所有的部件都在左边,因为“去”字本身就有左移的特点且“土”字比较宽,所以就把整个字往左推了一点以便留出足够位置给“去”字。 接下来再看一看各部首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根据我的观察,这些部件在组合起来之后会形成几个特殊的形状: 这个图形实际上是一个“田”字框架内嵌套了一个“士”字和一个“口”字。在草书中它可能会形成下面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实际上是同一个图形在不同情况下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
也就是说,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当两个“ㄱ”重叠在一起时就会变成上图中右侧的那种情况,而单个的“ㄱ”就会变成前一种情况;而当“ㄱ”单独出现或是与其他部分组合成另一种图形时就不再符合这个规律了。 四、关于风格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书体的特点。 首先是篆书隶书魏碑,它们都有较为固定的笔画及结体特征,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当然,篆隶魏碑也是初学者最为适合学习和运用的书体之一。 其次是章草,它与篆隶魏碑的风格有所不同但又有一定的继承发展关系,因此在练习阶段需要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 最后是行书草书,它们与前面几种书体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因而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也会相对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