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赞美章草书法?
章草是汉初隶书发展演变的产物,与汉代篆书(又称“汉隶”)一脉相承,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篆书的笔法和结构特征,去掉了隶书和篆书中多余的笔画,并使点画更加简省、波挑更为夸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急就篇》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第一部启蒙教材,作者是西汉元帝时洛阳令史黄门令史蒙(姓孟名郊,字叔高)。他看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教儿童识字的书是口传手写,没有定本,于是“取诸经传记、古今言词、著三百四句八十五言,连缀成章,不假编次”,写成这部书。后来王莽又加以改编,共收二百一十一字,三千三百七十字,成为我国最早的识字课本之一。它以章草书写而成,故有此称。
《急就篇》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南北朝时期,它仍然是人们学习文字的最好教材。南朝刘宋时期的书法家智果曾写过一部《急就章及草书章官体法》;南齐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也著有《古急就章》二卷,可惜均失传了。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西晋书家索靖所写的《草书急就篇》刻石真迹,1972年在甘肃敦煌西北的莫高窟藏经洞中被发现,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内。 这种书体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盛行一时,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如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就曾用章草创作过一些作品。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晚年所创的“颜苦参草”也是这种书体的变种。可见其传承之广泛。清代学者冯班在其《钝吟书要·论学书》中说:“凡世所谓善书者,不过数人而已……唐太宗善真草行楷四体,张旭、怀素善草书,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善楷书,李邕、颜真卿善行书,柳公权、陆柬之、苏昌虞、李晟善楷书……”可见章草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到了宋代已不多见,元朝赵孟頫曾说:“唐末五代,天下学草书者,皆习《千文》,虽巨卿先生亦不免耳!此风自晋以来垂二千年,至国朝而一变焉。”这里所说的“巨卿先生”是指东晋书法家卫铄,她所撰写的传世之作就是著名的《笔阵图》和三十三行书《草书千字文》,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到了南宋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书体逐渐被适应快节奏的行书所代替;元代以后则基本不再使用了。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章草能像王羲之那样长寿的话,那么中国书法史上将又会增添一位杰出的大师——当然,这仅仅是假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