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书法家?

干瑶蓓干瑶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书法家”与“书法大师”“书坛巨子”等称谓一样,都是当代社会才产生的名词,其实是一个现代人的称谓。 按照这个定义去观察古人以及古代书法史和书法理论文献的话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了——从东汉到西晋,当时的人们没有称呼蔡邕、钟繇等等这些人为「书法家」的;东晋时期的人没有称呼王羲之、王献之为「书法家」「书圣」;南朝时的梁元帝、萧子云也没有被称之为“艺术家”“大家”“巨匠”……一直到唐代中晚期的时候才有了“书家”“名家”这样的词(如张怀瓘《书议》:“世有书家者,皆以能为名),到了宋代人们才开始普遍使用这一新的概念来称呼那些书法作者,而宋之前的那些伟大的书法家的名字则更多地出现在他们的作品题跋或著述里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姓名上了 ——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演变过程。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呢?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古代文人对「书法家」这一概念的抗拒性很强 从先秦时期的孔子开始,儒家的主流思想一直强调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种精神追求而非是艺术上的成就,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大都以「士大夫」自居而不愿意接受「书匠」这种类似于工匠一类的职业身份和地位。在这种大背景下,「书法家」这种概念自然就不会受到推崇甚至会被当作一种贬义词来看待。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非常看重书法的实用功能,比如唐太宗就非常欣赏虞世南的字,曾对他的字赞誉有加说:「朕每观前代帝王多善书法;惟魏文帝及陈后主不及朕耳!」这大概就是源于他自身对于书法实用性的需求吧!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那么多「书体之祖」一类的人物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文人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刻意抬高某些书体的价值,这点我们在此就不展开讨论啦~)

2. 传统书法理论体系中没有“书法家"的概念 在传统的书法理论体系之中,主要讨论的是书体、笔法、章法、墨法之类的东西,对作者的论述很少很浅显,而且通常都是以评论其作品的风格与技法为主而没有将重心放在对其作者的描述上……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古代没有人会把某个具体的作者叫做什么“书法家”或者“书家”之类的头衔了吧~

3. 古代书法创作与今不同 古代的书法作品大多以手卷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在书写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被展阅观赏或被装裱成轴悬挂于厅堂之上,所以这种形式就要求作者的作品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品位和技艺水准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收藏需求;而现今的书法作品大多都是作为艺术品展示陈列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面或者是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客厅里的;因此它们在创作目的、形式风格等方面都会与古代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异———我想这也是造成我们今天对古代那些伟大作家们了解不够深刻的原因之一罢…

总的来说我认为“书法家”这个称谓在今天的实际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它原本应该具备的那层含义了——“书法家”已不仅仅是一类创作者的集体统称而已同时更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产业。

漆茜呈漆茜呈优质答主

关于书法的评论,可以翻看我之前的答案。不过这里要稍微补充一些信息: 1、《书谱》在唐代就是畅销书了,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这门技艺的重视程度之高(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唐朝人的文赋写得那么漂亮);

2、《书谱》在宋代的流传情况并不是很好,因为宋朝是一个“以文取仕”的时代,文人地位非常高,文人品格被推崇到了极致。所以宋人开始推崇“文章”而不是“艺术”——他们认为艺术是下九流的事情,甚至瞧不起写字的人——于是书法的地位就下降了。但南宋以后风气渐变。

3、明代中后期时,吴门(苏州)兴起了一批书画家,而他们的作品多是文人画居多,这也影响了一些人对艺术的看法——“原来艺术这么风雅啊!”因此这个时候书法又开始复兴起来了。

4、至于明清时期那些大家们写的字是怎样的呢?王铎的字是这样子的: 王羲之的字是这样的:

5、现代书法界最流行的是“二王”(王羲之和王子敬)、“苏黄米蔡”等,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二王”的王羲之,他的字是这样的: (我的手机里没有他的字帖,网上找的图片)。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