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书法怎么样?
王荆公的书法,是北宋书坛上一派大家。他的字取法于钟、王,但是又不同于传统帖学的路数,其书风以“险绝”见称于世,与唐代颜真卿齐名,世有“颜筋王骨”之称 。 荆公共书体而论主要有行草书和楷书两种,其中尤以后者为最。其楷书的代表作《景福殿赋》(或作《钟山铭》)、《思训行状》等等,结体方整峻丽,笔画刚劲挺健,笔法以点画为主,少用提按顿挫之法,因而呈现出一种遒劲古雅之韵;且因他刻意追求书写速度的缘故,其笔迹中往往存在一些牵丝连接之处,使得此等字体更平添了一种流动感。
在运笔上,荆公的用笔多用侧锋,而且行笔速度颇快,故而其字往往给人一种挺拔清劲之感。正如明黄伯思评道:“ 王荆公书,本出钟元常……要当其势若崩峰堕地,纵任不羁;有意于法而不乖于法者,然以晋人观之,犹当击刺不暇,况其下乎!” 在章法上,王安石的书法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险绝”之势来——如前所述,由于刻意追求书写速度的缘故,他在写字的时候总是把笔按得很低,因此其作品中的单字字距也就显得格外的紧凑起来。与此同时,他又十分注意对线条的拉伸和拉长处理。于是,这种“紧”“疏”“疏”“散”的章法就使读者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总有一种意韵十足的节奏感和空间感。荆公的楷书作品还常将行书、草书的一些用笔方式融入到其中去,从而使其书体兼具二者之长——既不失端庄凝重,又不失飘逸俊秀,令人过目难忘。
在宋代文人中,王荆公的字虽然算不上第一流的水平但却也是上乘之作。其楷书风格与唐代的欧阳询相近,而隶书则与汉碑接近,此外还有“瘦金”之体。据传宋徽宗曾赞许说:“此字压卷,虽颜鲁公复生,未必能之。”由此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啊~ 但可惜的是,现在已难得一见荆公真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