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翡翠在哪里?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帝对于绿松石的研究和喜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命人收集了世界各地不同产地、不同颜色的绿松石,并命人加以对比研究,还命人根据这些资料撰写了《绿松石考》一文。 《绿松石考》中关于“翠玉”一条这样写道: “云南所进‘翠玉’(即今之称翡翠者),色深碧,微带浅绿,质极细润,颇与古翠相似,惟光度不如。” 从文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乾隆认为云南省所进献的翠玉(即翡翠)很像古代所制作的翠玉(当然乾隆可能没看过真正的翠玉标本),二是乾隆认为这种“翠玉”品质不佳,光泽度不好。 这里所说的“古翠”很可能是指汉代的翠玉,因为汉代人认为新疆的绿松石是“西王母”所有,所以叫做“西域翠”;而云南的翡翠在当时称为“夷翠”或“云翠”。
这两种翠的颜色都很深,而且由于时代久远,保存条件恶劣,它们已经失去了绿色,变为黑色或者暗青色。另外,由于它们被开采出来的时候形状都比较规整,又经过了加工处理,所以看上去很有光泽,但是这点光泽和现代的翡翠是完全不能比的。 不过这时的翠玉或者翡翠已经不再单纯指一种宝石的名字,它开始作为一种玉石的通称。清朝以前,人们习惯把加工成器的玉石都称为翠玉,而不管它的具体原料是什么。比如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崇宁中,采玉于蒲城,自玉井而出,皆作青碧色,精光莹彻,异于常玉……其材致好丽,为世所重”中的“碧玉”,其实就是现在的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