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有50文的吗?
当然有,1948年11月20日,国府颁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以人民币为本位币,每元折合黄金三盎司;而“银圆券”以美元为本位币,每元折合黄金一盎司(详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于是乎,就有了一种新货币——“银圆券”,并以美元为基准来发行。当时规定,每一美元折合黄金一盎司。
为了便于计算和兑换,人们把这种新货币的名称缩写为“Y”,作为它的代号。因此又俗称“Y券”、“银元券”或“洋钞”等。 按照当时的设想,用“银圆券”替代“法币”,再逐步淘汰“金圆券”,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发行。但由于战局急转直下,国府仓皇逃离大陆时,将大部分金银储备都带到了台湾省,因此“银圆券”只发了不多一点,在流通领域中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银圆券”的发行总量比“金圆券”要少很多,但它们却是不折不扣的纸币——因为早在1933年至1935年间,国民政府就已经将法定货币本位由银改金,并大量发行纸币。“银圆券”实际上是以纸代金银铸币的一种折衷方案,它既不是像美元那样纯粹的发钞行为,也不是如人民币发行那样用铜镍合金铸造的金属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