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带种还是带色?
首先,从客观上,我们可以把翡翠的颜色分为两大类: ①自然色(也就是原生色) ②次生色(也就是后天颜色) 我们所熟知的绿色、紫色都属于天然颜色,而黄色、红色一般就是次生物。 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的很多石头都是天然的杂色,有红、有黑等等…… 而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和水解作用,这些杂质元素逐步进入玉石晶格内部,形成了颜色,这也是翡翠的次生特征之一——染色作用的结果。
所以,按照上述分类方法,我们就能很直观地得出结论——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全部)的翡翠,其底色应该算是“底子”或称“底儿”,而颜色则称之为“俏色”“俏迹”或者“俏泽”,其实它们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区分标准,就是看翡翠在灯光下或阳光下是否具有透明度,如果有的话说明有底色存在,如果没有的话说明没有底色。 当然,这并不是说带有颜色的部分就没有“底色”了,其实这里的“无底色”说的是颜色与底部的过渡带,这个区域的质地通常都是比较细腻的,并且是均匀分布的,但是它的透明度一般来说是很难达到玻璃种的。
如果要说什么样的基础色调最好,那我只能这样表述:除了透明无色底的外,其他色调的底都比较好。 因为,透明无色底的翡翠就像是没有穿上衣服的女人,虽然看上去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但终究少了些韵味;而有些色调的底恰恰就如女人穿了衣服一样,既遮住了身上的瑕疵,还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