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的苍蝇翅多?
因为题主没说明具体问的是哪种苍蝇,所以我就以自己知道的普通苍蝇举例吧。 首先,自然界的确有“翠”这个颜色,比如螳螂卵的颜色就有从淡绿到深绿色的种类(图片引自《昆虫学词典》): 再比如翠青蛇(学名:Chironius crassus)的皮色也有绿色: 和动物界比,植物界的绿色就丰富多了,几乎可以说到处都有绿色: 所以从自然界的绿色物种这么一统计,是不是好像也能解释部分题主的问题了——绿色在自然界中是比较常见的色彩;而翠色则相对是比较罕见的色彩;那么用稀有度来比喻的话,翠色相当于米黄色(中黄色)的宝石之中镶嵌了一小粒绿宝石,虽然整体价值还是要按米黄色来计算,但毕竟多了那么一粒绿宝石,总是显得比较独特一点。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想,仅供参考。不过既然题主提到了这个问题,又正好现在在研究古翡翠的加工工艺,就顺手翻了一本《中国古玉器》来看看到底有没有关于此处的描述,还真让我找到了一处相关记载: “由于玉质坚硬细腻,难以雕琢,古人便采用细磨、掏膛的方法来制作。……玉器掏膛的方法,大致先根据设计要求,用琢玉工具在玉块上挖出雏形,然后进行打孔,由孔向里掏去,直至完成内部雕饰。这样形成的空腔叫做‘膛’。……玉器的颜色如果和内膛一样,就容易失真,就显得单调乏味而没有生气。因此在雕刻时,必须充分考虑玉色的变化,尽量使深浅不同的玉色相互交织掩映,从而保持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春秋时期楚国的玉璧,就是利用玉色交错的装饰效果,造成一种行云流水的艺术氛围。……”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翡翠的加工工艺,其中有两处提到【玉色】,所以猜测应该是说到玉色交错的时候引起了作者的关注,进而引起下文对于玉色讲究的描述。 如果我的猜想成立,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已经出现了【色】的概念之后,还会通过【工】来调节【色】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先民对于颜色的认识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无法像现代人类一样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把颜色调控到理想的程度,所以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尽量接近理想的颜色,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尽人力以致天理”(引自《天工开物·珠玉》)。
PS:因为只看到了“苍蝇翅”这个词,不知道具体的语境,所以只能泛泛而谈,如蒙不弃,还请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