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变色是什么原因?
之前回答过类似问题,再复制过来一次 翡翠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环境里的矿物质,使得自身变得透明干净,同时也会吸取一定量的水分,变得水润饱满;但是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天气干燥、温度升高,又或者遇到酸洗、浸泡等情况时,翡翠会吐出一些原本含在里面的矿物晶体(可能是在表面也可能是在里面),这时候就会看到翡翠变干、变暗或者出现了絮状的物。
这些都是翡翠内部结构变化的正常现象,不会影响翡翠的品质和收藏价值。但如果是外部沾染上染料或化学物质而出现的变色现象就不能忽略了,这种染色剂有可能对翡翠本身产生腐蚀作用,进而影响其原有的品质,需要及时清除。 那有没有办法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呢?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让翡翠与化学物和酸碱性的物质接触。如果实在是避免不了,那就尽可能缩短接触时间,同时多让其接触水,保持湿润的状态。
当然最好的保护措施还是佩戴手套,不过这个方法似乎不太实用,所以可以在清洗的时候尽量轻拿轻放,以免损伤表面的光泽度。
劣质、低档翡翠大多经过了染色、注胶、漂白等人工优化处理,因此颜色和价值都不稳定,很容易变色,但品质优良的A货翡翠一般不会变色,只会越来越亮,越戴越好看。易变色的劣质翡翠一般有如下原因:
1、翡翠“洗澡”
主要针对一些低劣色浓的B货,用强酸进行多次漂洗,再注胶,然后二次加温。经这种处理后的B货短期颜色较好,但易褪色,一般3—5年就会变黄变暗,甚至完全褪色。
2、染色翡翠
染色翡翠多用石英岩、蛇纹石、岫玉之类的玉料作为底料,将这些外观酷似翡翠的玉料进行真空注色,使染料渗入玉石内部而变成一种具有浓艳色彩的仿翡翠制品。一般可用科学方法进行化验鉴别。
3、强酸冲淡
用强酸浸泡B货翡翠,破坏原生结构,去除原有杂质,然后注胶,使低劣的B货翡翠改善外观和颜色。
以上三种情况变色、褪色是必然的;另外还有部分A货翡翠也是有可能变色的,一是有些手镯料在开料时,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玉料,在“福寿绿”上留了较厚的藕粉色的“托色”底,做成手镯后,颜色会逐渐变暗;二是有些手镯或挂件“福寿绿”只有表皮,内部藕粉色比较多,在长期佩戴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显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