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是谁的翡翠落款?
说到这个“儒”字,就很有意思了。 这是一块老坑玻璃种帝王绿翡翠牌,料子本身非常漂亮。但奇怪的是,这块料子原先应该是没种的,至少也是豆种的。因为以前没有先进的切割设备,切出的材料都是厚薄均匀的片料或者带子,像这样的长方形薄片是很少见的。 那么,这是怎么变成玻璃种呢?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染色充胶的做法(虽然这种方法很常见),因为这块玉原本的绿色分布是团状或者条带状,染色的色根和形状都不对。而且颜色是透亮的,不是混浊的。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加工成翡翠牌的过程中,原料浸入了水而变成了玻璃种。这就像把一块木头放入水里浸泡很长时间再拿出来做成器具,木头本身会变得晶莹剔透、水润光滑一样。只不过这里的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含有金属离子的“酸汤”。这种汤非常昂贵,而且制作过程有非常大的风险,材料表面会腐蚀出凹坑。如果做得很精致,材质又很好的话,其视觉效果甚至不逊色于玻璃。 能做出这种东西的大师肯定是一个有着极高行业地位的雕刻大师才行,不然没人敢这样做。因为失败的几率太高了。 想来想去,能做出这种作品的只有两位大师,一位是杨之辉先生(已故),另一位就是目前还在世的叶锡良先生。 因为叶大师的作品我看过很多,所以可以确定他不可能在材料的表层浸入液体然后等待变色。因为叶大师是雕刻高手,但他最擅长的不是设计,而是雕刻。所以他的作品色彩对比度都很高,鲜艳明亮的都有些过火,看起来不太自然。 而杨先生的风格则是淡雅如诗,他的作品中有一种文人画的气息在里面,颜色都处理得比较低调。因此这一块若真是杨先生的作品,那颜色一定是在雕刻以后浸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