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奉天在哪?
我是沈阳人,这个答案应该比较有权威性 首先明确一点,“奉天”不是地名,是清朝对于“奉天府”的简称,而奉天府即今沈阳市。“奉天”之名作为省名延续下来并成为该省省会所在地的名称,是因为“奉天府”在民国初年改为“奉天县”并在旧市区中部建市,而“奉天”遂成了“奉天县”“奉天市”的简称。
至于有人提到的“奉天的奉天”,那是指明代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的祖籍地——今天的河北邢台地区。明朝建立后,万历帝为孝顺生母李太后,于明神宗十年(公元1582年)将原属山西大同府辖下的应州中下郡改为奉府,取“供奉天子”之意;并将应州五堡、朔州四堡编入奉府,设奉直隶州,直属京师管辖。由此,“奉天”作为一个单独的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了清代,这里又被划为奉天府的属地,于是“奉天”作为地名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并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是我的解释,不知是否满意?
辽宁古称“关外”,清朝时又称“关东”,历史上长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汉人进入辽东地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后虽有几次较大幅度的迁入,但无论人口还是文化影响都远不足以同本土部族相比拟,故而,直到清初,此地仍被视为“化外”。
清入关后百余年间,满族因与汉人融合而日益消融,满洲人出现了“满洲不满,满人不纯”的严重倾向。在清廷看来,“有八旗则有满洲,有满洲则有国”,事关爱新觉罗氏的千秋基业。因此,康熙以“避满洲汉人混处”为由,自康熙五年(1666)起,诏令“永禁内地流民迁徙关东”,严禁汉人出关;并划定一条东起兴凯湖(时称“东海子湖”),西经开原、铁岭至山海关附近的边禁线,作为“满洲驻防禁地”的范围界线。
雍正时,清廷继续贯彻“固守祖宗制,严禁汉人出关开垦”,“永行封禁”等政策,不仅沿承康熙年间“禁止招垦”的旧禁,而且还增加严禁商贾出境、严行“丈放”、严禁边外种人来内地贸易等内容,禁令“关外寸土不容私擅,私出一人即行拿问”封禁之严,非前朝之比。乾隆初年,清廷仍以“满洲部落为大清之根本”为由,宣称“我天朝藩篱深固,岂须徼幸兵民于东三省,开垦荒地以谋目前微利”,因此一再降旨禁止“汉人出关”,“东省驻防,非特疆圉要区,尤足为京畿屏障,著与直隶统为一例,严禁流民”。
到了道光年间,东北边禁渐有松动,汉人出关定居者渐多,但仍被清廷严格控制。随着汉人出关开垦地区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开垦业已入关外原属内地满、蒙民族的游牧区,使原本已很尖锐的民族矛盾趋于恶化。
咸丰继位之初,曾一度“严行查禁”,重申“嗣后如有逾越前禁、擅行渡江来南贸易,经我兵弁擒获者,即将其人审明正法”。尽管如此,仍无法阻止日益增多的流民拥进。
战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以及随着流人及逃人日众,“奸民与犯杂处”,“日久不免与本地人户相凌,彼此心存不服,恐生事端”,再加上由于“日久人稠,生计艰窘,将来滋事之端,恐不可测”,因此,不得不对东北边禁政策实行改革,“就地着落保甲,编查户册”,“照民人办理”,“免其充军”,“令就原处安插当差”。这为数万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开垦招民走出了一条新路。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长春设治后,进一步以招民垦荒的办法缓解东北“人地矛盾”。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后,东北地区已实行“永禁开边,改为招民”,正式揭开“招民开垦”,“招民承佃”大幕。特别是光绪二十七(1901)清政府宣布“永禁出边,准任移居”,“招民人丁著即视为土著看待,各照民例保甲管理”后,在法律上,东北地区已向汉人全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