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珍品有哪些?

毕乃方毕乃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国宝级”艺术品,是指我国文化艺术遗产中,具有独特艺术价值或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物、艺术品。 这些文物、艺术品是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文明灿烂辉煌的写照。它们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誉为“华夏瑰宝”。 今天与大家分享10件“国宝·至尊”级别的艺术品。

1.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是中国考古学界最有名的发现之一,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完整地展示了距今70万年—20万年间古人类的身体形态和生活状况;不仅证实了“北京人”的生活遗址遍布于今天的北京地区,而且还发现了他们的埋葬习俗和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祖先使用的火把。 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却惨遭“厄运”——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今北京市)期间,美国博物学家葛勒德在伪满皇帝溥仪的指使下,盗走了其中一具女性北京人头盖骨。

2.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青铜礼器,因铭文中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其形状类似现在的水桶,通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达832公斤,被称为“中华第一鼎”。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内壁有“司母戊”三字,说明它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所铸造的祭器。

3.秦代兵马俑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以西35公里处的秦始皇陵园。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是由数百个士兵陶俑组成的庞大俑阵,每尊陶俑都被塑造成身着盔甲的勇士形象,连神态都很相似。

4.东汉铜奔马 东汉铜奔马又称“天马行空”、“铜骑马器冠”等,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该器物高度近似于身高1.6米的成人,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它头细颈粗,双眼突起,鼻孔宽敞,嘴唇闭合,脖颈粗壮有力,四肢修长,肌肉凸起,显示出一种蓄势待发之状。

5.西晋绿釉陶楼 西晋绿釉陶楼出自山西永济市蒲坂镇的西晋墓群中,共有7座,形制、面积大小相近,均为单层建筑,通高约7米。这座楼采用了塔式构造,一层为正房,二层为厢房。整体外形古朴典雅,色泽纯正,烧结性好。 在整个墓群中共出土了800多件彩绘陶器,这些彩陶的制作均十分精密,颜色搭配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这些墓葬群的时代约为公元3世纪中期至4世纪初期,比陕西西安的唐代遗址还早近一千年,对研究中国雕塑史及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

6.南朝墓志 南朝墓志是六朝时代留存下来书法艺术最完整的作品。它记录了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亡,也见证了汉字从古隶到新楷的演变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瘗(yì)鹤铭》。 这方墓志为长方形,用石料镌刻而成,字体为魏碑体,正文24行,行共44字。因原石存世残缺,又有“残纸”之称。

7.北宋汝窑青瓷盘 汝窑瓷器历来被誉为“汝瓷无价”。1987年开始,河南省文物专家先后四次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清凉寺村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此处便是闻名的汝窑瓷窑址。 汝窑瓷器以釉色优美闻名于世。这些瓷器上的釉色如雨过天晴后的天空一般纯净碧蓝。还有月白、粉青、梅子青等多种颜色。

8.元朝青花瓷罐 元青花瓷也叫“元青花”或“元代青花”,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在继承宋元瓷器的基础上,在外型上趋向端庄丰满,胎质细腻致密,制作精美,特别是其颜料采用进口材料,使其绘制的纹饰呈色鲜艳明亮,令人印象深刻。 现在,元青花已经被认定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9.明清缂绣锦衣 这套“锦衣”由明代孝静皇后御用的缂丝黄袍和清代孝庄太皇太后御用刺绣凤袍组成,分别表现了明朝和清朝服饰的特点。 这两件文物不仅质地不同,而且代表的时代也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是当时最为精湛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岳紫桐岳紫桐优质答主

中国书画

中国书画是东方艺术的精华,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青睐。宋元书画存世稀少,明清时更成为宫廷秘玩。20世纪20至40年代,一些宫廷珍宝在战乱中被窃和变卖,流散于西方。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也多有出售和赠送。因此,国外的明清书画存量甚多,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德御笔《千字文》、《雪江渔唱图》,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宋徽宗《四禽图》等稀世之宝也流传到国外。1995年春,一幅北宋画院画师张先所绘《十咏图卷》在美国一家旧货店内被华人古董商发现,以7000美元购进。当年9月在美国纽约朵尔拍卖行上拍,一位日本大藏家以830万美元竞得,加上佣金合币1230万美元,震惊藏界,成为迄今最昂贵的中国字画。2002年佳士得为傅申教授征集宋米芾《春海诗》扇页,以868万港元拍出。中国最昂贵的字画之谜由此被解开。

明清家具

在中国,明式黄花梨、紫檀等硬木家具的收藏与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的发展,是和中国收藏热的整体升温同步的。从北京故宫博物馆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的明清家具收藏、研究专家,从古建专家陈明达,考古专家梁思诚、罗哲文,工艺美术大师袁淑梅、王世襄、杨耀等的著书与研究,到港台地区及美、法等国家,海外藏家对古典黄花梨、紫檀等硬木家具收藏的珍爱,使明清家具受到收藏爱好者乃至社会的关注与喜爱。黄花梨是20世纪50年代由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容庚先生定名的。其尊贵的皇家气派、优雅大方的造型曲线、精良的制作工艺,还有稀缺的木材本身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近30年的流行、传承,在中国的流行仅仅20年左右。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于华人地区的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与精神、修养的象征。

玉器

中国人尊玉、玩玉之风盛行,清朝宫廷就有一个“玉作”,专门收藏、制作玉器,而民间同样盛行玉器收藏。2002年5月和10月,佳士得征集到的中国玉器精品在香港上拍,分别以905万元和1201万元成交。

铜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海外回流到国内的明清传世铜器大增,从工艺角度的景泰蓝、画珐琅的制作中心、工艺及影响,到铜镜、铜炉乃至佛教用具、人物、动物陈设器、酒具、茶具、文房用具等,成为继古陶瓷、中国书画之后,又一引起收藏热的拍卖拍品。

杂项

包括竹木牙角文房四宝、扇子、年画、文玩、家具、刺绣、服饰、鼻烟壶、酒具等传统工艺品,历来受到玩藏家和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珍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