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书局在哪里?
1948年秋,华北新华书店在石家庄建立分店,名称是新民主书店(后改为北京新民主书店);1949年初又成立北平和平书局。 1950年底,根据中华全国出版发行协会的指示,由新华书店总店和北方图书公司组成联合采购部,开始进行图书统一采购。
1952年起,实行新华书店、印刷厂、发行所三级管理体制。同时,为了适应图书发行网建设的需要,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行局(简称“中编发”),作为管理全国的行政机构。
当时的新华书店系统担负着“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及“传播新思想、介绍新知识”的任务。除了出售一般性大众读物外,还要承担出版、经销马列著作和其他政治理论书籍的职责。所以,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出现文化市场的情况下,它充当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一个主要渠道。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新华书店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国家一直给该系统以极大的财力支持。1963年至1965年间,国家财政部曾三次调拨5.4亿元资金给予补贴。
至70年代末,全国共有新华书店1972家,职工4.2万人,营业面积2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7亿元,全年销售34.8亿元,实现利税2.2亿元。这些数字还仅仅是名义上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没有包括通过地下书店以及走私进口书的利润,也没有包括内部发行的报纸杂志的收入。如果将这些数字加上,那真是惊人极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出版界认为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应该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重大版本,即第一版,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1953年经中央批准成立科学出版社时,编辑出版这套全集被看作是它的首要任务。
尽管当时的书店系统正享受着国家给予的巨额补贴,仍然感到经费不足,难以负担庞大的编译费用。为了节约开支,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不仅大量利用旧稿,而且自己也投身于翻译工作之中。他们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每人负责一卷或几卷的审译工作,最后汇集整理成完整的文稿。 1953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的首批文字定稿完成了。
1954年上半年,第一批600万字的文本正式印制出来。此时,距离该计划的制定仅仅过去两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