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书法楹联王?
“百联王”梁书。 梁书,号意园、云樵,1798-1859年,湖南邵阳人。少年学书,师承颜真卿、欧阳询,兼习汉隶与魏碑;青年时期,遍临晋唐诸家,尤以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为最爱;中年后遍游名山大川,访碑问帖,自成面目。于书体而言,真行草篆隶皆精;于笔法而言,钩挑折转顿挫皆备。其书写的章法有行气连属之妙,结构多变且稳实。
梁书的楹联作品流传至今不少于百幅,其中以楷书书写的最多;行书次之;隶书再次之。所写内容多为寓意吉祥或赞扬赞美之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伦理规范。如“文章千古事,江河万古流”“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天清;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能生慧”等等。 梁书的楹联名气最盛,除却自身实力过硬外,还因他一生为人行事堪称当代文人的典范,颇得时人和后世的尊重。
梁书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就才华横溢,乡试中榜后本有机会入朝为官,但他却因时局动荡而“遁迹”山林,专心致志从事文化艺术事业。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由于社会风气开放多元,许多有识之士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像梁书这样年纪的人再出国深造已不太可能,于是便兴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美术传到国内。当时国内有许多新式学校请他去担任国文教员,他都欣然应允。 他不仅自己投身教育事业,还积极鼓励子孙后代投身革命。他的长子、三子都是同盟会会员,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中有过积极贡献;孙辈中也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