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山水画画如何鉴定?
从技法上讲,中国的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的“南宗”开始,一直延续着“笔墨=画风”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画家有没有“笔力”和“墨法”是衡量一幅绘画作品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欣赏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笔墨=画风”这套体系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审美习惯。 这套体系到了清朝时期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我们拿清代四王之一王原祁的代表作《麓台图册》中的山水篇来举例说明。
这张画是王原祁50岁时的作品,虽然风格上承袭了董源、巨然的路子,但是墨法的精熟以及用笔的老道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且这张画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王原祁送给其叔父的王稚登80寿辰的贺礼。我们从这幅画上也能看到王原祁对“笔墨=画风”这套体系的完美运用与掌控。
王原祁是皇族出身,从小天资聪慧,6岁能诗,9岁能书。成年后进入翰林,受宫廷御用画师焦秉贞的影响,他的山水画在构图上越发饱满,笔法也越发严谨,在“浓重华丽”的画风之外,还加入了文人画的写意因素在里面,使得自己的山水画能在华贵之中不乏秀润之笔。这种风格上的成熟稳定,也让他成为了清初“正统派”山水的代表人物。并在乾隆时期被加官进爵,受到皇家特别的恩宠。 除却王原祁外,明清时期的很多杰出画家都擅长于运用“笔墨=画风”这套评价体系来进行自我指涉。比如“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他在创作《富春山居图》时,为了追求画面气氛的幽淡,特意将笔墨渗水染湿,用墨色烘出远山的轮廓并加以渲染,以体现山川云雾迷离、烟雨朦胧的效果。他还在画中题诗一首,其中一句“石如飞白木如皴,用笔乃有此状存。”充分表达了他用墨、用线的风格和技巧。
除了“笔墨=画风”这套评价体系外,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个术语——“四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元代的书画评论家赵孟頫提出的,指的是明代中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绂、王鉴、王恽和王原祁,他们四王的山水画在明清时期最有影响力,对后世影响也最为深远,被称为“正统派”或“南派”。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张陌生的古画不知道如何评价时,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画面中出现了“笔墨”“风格”等元素吗?
2.该元素的出现符合“笔墨=画风”这套评价体系吗?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基本可以认定这是一幅值得入眼的佳作;反之则可能是一幅寻常之作甚至劣作。当然以上判断是建立在画工精湛的前提下,如果你遇到一幅工拙参差不齐的作品,则另当别论。 总之,“笔墨=画风”是中国古代绘画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它也一直被沿用至现代。即使是你见到一幅没有落款的宋代画作,只要掌握了这套方法,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笔墨=画风”的进行自我指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