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是什么玉?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在跟友人们讨论这个话题呢! 我们的讨论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
1、什么是玉? 简而言之,现在的玉石定义就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 古代的人是怎么定义玉的呢? 《礼记·郊特牲》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可见玉器在古代是非常尊贵的器物。那么为什么玉会这么尊贵呢?《礼记·玉藻》中给了答案: “凡侍于君,玉帛而已……礼有玉帛者,以饰敬也……” 意思是说,因为玉是很珍贵的祭祀用品,所以用它来作为祭品的话,就可以表达主人对于宾客的尊敬了(用玉来装饰敬重的感觉)。
那既然玉是如此尊贵而重要的物品,用它做成的生活用品——玉器,自然也是尊贵与美好的象征。 所以古人经常拿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如佳丽——《牡丹亭·游园》中有“没个佳人才子配衬着;敢问这瑞兽朝珠,是甚么玉?” 再比如说高洁的人格——《晋书·宣帝纪论》中“虽履霜坚冰,所存者盖寡;然而王佐之才,岂可复得。亮其志度雍容,风流倜傥,英雄豪杰,士之玉者焉。”
2、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成为玉? 这个话题比较容易扯,因为关于玉的定义,历史上一直有一个争论,那就是硬玉软玉之争。 简单来说就是,历代文献中,把产于中国的和田玉称为软玉,而把产自国外的翡翠称为硬玉。 而我们今天所用的玉,大多数都属于软玉,即新疆和田地区的白玉、青白玉和青玉。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自从明朝初年起,中原地区开始使用洋铅(即欧洲产的铅),这种材质制成的兵器很容易腐蚀,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就规定,以后所用的兵器一定要用红铜铸造。
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矿源的问题,朝廷所铸钱币原料红铜的含量逐渐减少,于是开始大规模采用黄铜(含锌的铜合金),并且将这一政策应用于武器制造之中。 但是黄铜有个问题,就是容易氧化,从而造成兵器腐蚀,所以明末科学家方以智提出一个著名的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这个道理: 兵刃久则黄赤色,因其氧化铁在中部,故有刀痕。 意思是说,武器时间长了就会氧化变成黄色的,这是因为铁锈沉积的原因啊。 基于这样的科学理论,清代学者赵之谦专门写了一本《章柴草堂金石跋尾》来考证历史文物中的金属颜色变化,并由此判断文物年代。
根据他的研究,他断言战国到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都是呈绿色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褪色变为黄赤色或红色。因此汉代以前的文物以玉器为主,而汉代以后的文物则以瓷器为主。 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见玉石大多为软玉的缘故。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硬玉,比如云南的翡翠就是属于硬玉,只不过产量非常少,所以价格昂贵,而其他材质如岫岩玉、独山玉等则是介于软玉和硬玉之间。
3、玉从哪里来? 这是个大问题,简单地说,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矿物晶体,另一类是岩石晶体。
矿物晶体主要是先成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宝石,它们多为单晶,质地致密细腻,能够雕刻精致华丽的玉器。我国最早的玉雕原材料应该是产自辽宁的岫岩玉,其次还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以及湖北郧县的花岗石类玉石(即蓝田玉)。
另外需要提一下,现在市场上的玉石原材料除了天然玉外,还包括很多人工处理的玉,比如灌浆玉、烤色玉等等,这些人工处理过的玉制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玉,不过现在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界定真假玉的区分,所以在交易时也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