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窑都是什么窑?
中国的制瓷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有“汝、官、哥、定、钧”,元代有“彰德窑”和“德化窑”,明代有“景德窑”和“潮州窑”(潮安县),清代有“景德镇”“利玛窦”等称呼。 这些称谓中有些是地名,有的是对人的尊称(官窑),还有的是对进贡瓷器的封号(哥窑);还有一些是朝代名(永乐朝)或年号(万历朝)。由于历史变迁,古窑址所在地名称改变,一些古窑址至今找不到确切位置了;同时,因为地域、方言等原因,各地对同一种类产品的俗称也不一样。要对“五大窑”做出准确界定是很困难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这里只讨论宋代五大窑。这五位就是—— 01.汝州窑 (今河南临汝县) 02.官窑 (杭州附近) 03.哥窑 (宋五窑之一,传说在钱塘江畔) 04.定窑 (今河北曲阳涧磁村) 05.钧窑 (今河南省禹州市郊) 这五个地方生产的瓷器代表了宋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宋五窑”。 在宋代,除五大名窑外,南方还出现了两个新的民窑体系,分别以“龙泉窑”“德化窑”为代表。这两个窑系产品样式与“五窑”有一定差异,但在工艺技术上却受到了“五窑”的明显影响。
明代是彩瓷生产初、发展阶段 ,成化斗彩为当时名品 。清三代瓷业空前发展,工艺水平有较大提高 。尤其是康熙 、雍正时期,品种繁多,质量精美,以仿五大名窑的精品为代表。
柴窑(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所烧者窑,故名。有窑在河南巩义。其烧制的瓷器,胎质细洁如脂,色泽略带淡红、深浅不过于黄黑,真者极罕,世传周世宗因不满意后周窑的颜色,于显德二年置窑烧造,规定颜色必须符合世宗使用“雨过天青云破处”颜色。
钧窑(在河南禹县神垕镇。始于晚唐和五代,进入宋、金、元后有很大发展,窑厂增至50多个,形成庞大钧窑系统。钧瓷之名扬于北宋徽宗年间,它以瑰丽奇绝的窑变色彩著称于世,烧成温度在1250°C以上,色釉是铜金属还原形成的)。
定窑(定瓷以产白瓷闻名于世,窑址在河北曲阳涧滋村和东西燕村。
在晚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定窑在工艺和装饰上都有新的发展,制瓷工艺上采用覆烧方法,釉色以白瓷为主,其它色釉还有绿釉、酱釉)。
哥窑(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发现,过去曾有九处之说,据现已比对过的广东南海、山西太原、河北钜鹿和河南鹤壁等四处的出土标本看,其造型、釉色、纹饰与传世品哥窑瓷器都有所差别。所谓哥窑瓷器是指釉面开片的青瓷。
传世哥窑瓷器开片大小相杂(俗称金丝铁线),大片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并有紫口铁足及器物开片稀朗而深,釉面有缩釉点等特征)、官窑(分南宋和北宋,北宋官窑是在汝窑的基础上建立而成,有汝南北有柴窑之说。因此,北宋官窑是袭汝窑之风,造型多仿汉、宋青铜器样式,而南宋官窑则沿袭北宋官窑风格,因宋朝南渡时间紧迫,北宋汴京官窑在南迁途中又遭破坏,所以南宋建窑后,便就地取材,故南宋官窑釉色偏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