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能兑换人民币吗?
我们看看国家发行的粮票都有什么面值(以下图片和数据来自网上)! 这些就是我国自1953年到2002年发行的各种面额的粮票了,其中还有部分特种粮票和军用粮票等等。从1953年到2002年间,各地发行的粮票品种繁多,仅粮食部门发行的一般性粮票就有70多种,其他各种军用粮票、农副商品收购券等更是数不胜数。那么,这么多品种的粮票是否都能流通使用呢?其实,除了早年的几种粮票外,大部分粮票都不能直接交换购买所需的商品了。 因为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系是一种“计划经济”模式,绝大多数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受计划的调控,比如生产需要多少原料,销售需要多少库存,都需要有详细的计划安排。而消费者所拥有的粮票,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消费权限的证明而已。你有了这个证明,就能到指定商户兑换到约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但不管你持有多少粮票,商家必须保证你买到应该购买的数量产品。如果粮店没有你的粮票对应数量的馒头,就必须向面粉厂购买,或者向其他持有同样面额粮票的人买入;如果商场没有你的粮票对应的牙膏,就向工厂订购,或者向其他持有同样面额粮票的人和集体单位购买……总之,不管用什么方式,最终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计划部门的审批才能顺利流向市场。 如果你手里有一堆1980年发行的两斤粮票,想拿出来换一条裤子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哪家商店愿意接收这种毫无用处的“纸”作为支付货币了,当然,这条裤子肯定也上不了计划。只有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会出现用粮票兑钱的情形,如罚没物品时,以粮票代替现金交付没收财物款。又例如,某些工厂给员工的福利,发的是一张购物券(类似现在公司发的“年终奖”),员工可以去指定的商店里兑换相应的商品,这张券也可以当作现金使用,只不过它只能用于特定商家的交易。
所以,尽管我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粮票,而且还发生过因食用粮不足而发生饥荒的年代,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各种市场要素开始活跃。最后,在1993年,国家正式取消粮票的使用,并把它封存了起来。如今,这些曾经的“货币”已经渐渐变成了古董, 在一些古文物交易市场里偶有人收购,价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