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的价值多少人民币多少?
10元在明朝的价值大约是现在的65元人民币,在清朝大约现在价值32元钱左右 下面是详细的换算过程: 首先看明朝的米价与钱钞的关系: 以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为例,《明会典》记载了当时的米价: “嘉靖九年定江南诸省岁征米麦各若干石”之中提到,当时南方的产粮大省江苏、浙江一亩良田每年需要缴纳粮六石,其中四石缴纳白银,二石缴“白粮”(以粮换钱的漕粮);而陕西一亩田地只要交一石五斗粮食,云南则只需要交一石。
当时江南地区一亩良田的收入约为47公斤粮食,而陕西和云南一亩良田的收入仅为28公斤和29公斤粮食。由于人口增长的因素,到万历年间,这一数字有了明显的下降,南方一亩良田一般需要交纳三石银子或者等价的“白粮”,而云贵两省依然保持一石或者一石五斗的产量水平。
按照今天一般人对明代经济水平的估测,一亩地全年产出约价值1500元左右,八石的米折合成银约合1.5万两,换算成现代货币大概是65万元人民币。 而十元的纸币在当时可以兑换白银一两,相当于今天650块钱,跟现在比差不多能买三个馒头。
再来看清朝的米价与钱钞的关系: 清初沿袭明朝制度,百姓用银钱去买米,官府将收来的银钱交给铸币厂换成铜,用铜去冶炼成铜镜,再用铜镜去换回米。这样交换一次,中间损失了一个铜板。为了节省这个铜板,百姓就想出了用银元去买米的方法,就是用银元先去买粮,然后拿粮去换一个铜板。这样第一次交换就省下了一个铜板。以后每次交易,双方都省去一个铜板,所以用十块银元就能买到一石米。
不过这种做法是有风险的,因为用银元和米换取铜板是政府行为,如果政府没钱了,就不给你换铜板了。为了保险,人们就用银元和米去换银票,然后再用银票去换铜板。虽然要来回跑两趟,但是比较稳妥。 据民国二十三年的资料,当时的一斤大米约值现大洋五角。按此计算,一石米约值大洋廿伍元。即十五元可买二石米。 按此比例,十元可以买近二石米或三石小麦。这些粮食够一个人吃一个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