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手抄书有价值吗?

彭彦羽彭彦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的手抄书有价值吗?

在古代,书的载体是脆弱的纸绢,而作书的工具是难以再生的狼毫。于是,珍惜书籍也成为一种美德。

宋朝李曾伯曾写过一首《读书》诗:“莫将书字乱损毁,汗简经韦贵似金。笔砚幸完文字在,光阴不惜日增吟。”诗中对书本珍爱、对知识的尊重流露无遗。

保存书籍,除了有珍贵的文化内涵,还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据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书本印刷总量在100多亿册,而其中有30%会在5年内损毁。如果仔细算算,每年因纸张磨损而消失的书本可以围起一个直径10米的圆圈。

至于纸书,损耗更快。198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对馆内的现存古籍抽查时发现,每平方英寸有7.5个黑点者为一级坏书,有5—6个黑点者为二级坏书,有3—4个黑点为三级坏书。被定为一级坏书的基本都可以判断为已全损。而评定标准即是,“凡全书非半部者,不计内的个别篇章未见损散者,亦不计在内。若全部的书,仅有半部尚存者,则定为全损。”据统计,当时被定为一级坏书的共计2.6万册,占抽查总数的34.7%;被定为二级坏书的3.1万册,占42.2%。如今,近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保守估计,这两类坏书现存的数量应当在5万以上。

就算把如今存量中最精华的部分用来出版,至少也要花上十天半个月。而且,能够被公选的必定是精华中的精华,寻常读者基本上无缘得见。这种局限,虽然并非出版社的本意,但却不能不说是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中高端消费。尽管我们同样珍视这些人类文化遗产,但是打开电视,看到大量的电视购物节目在推销各种书籍,包括一些古籍珍本,心里总会感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不适:无论是附有其上的厚重彩箱,还是精心制作的专题片,目的都在于推销。这些书的价格贵到惊人,低到也令人咋舌,而购买的人群,则主要是收藏者,当然,也有一些纯属赶时髦者。我始终怀疑那些把古籍珍本当做工艺品的消费者,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些书,他们买走的仅仅是某种收藏的符号,而不是文化。否则,便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购买那些刻印粗拙,甚至印刷失败的仿古伪托本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买走的只是财富,而非文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