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和紫砂哪个价值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陶胜于瓷,因为有了陶才有了瓷器。但是就个人喜好而论,则可能是瓷胜于陶。 据考古发现,我国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而瓷器则出现得更晚一些。在商代,人们已经能够烧造出成熟的陶器,并且在西周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技艺水准;而瓷器的烧成则始于东汉,成熟于隋炀帝大业年间。由于制瓷业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引起了“南青北白”的瓷土矿开发热潮,并由此拉动了相关产业——比如酿酒业的增长。
到了宋代,由于福建地区出现了著名的建窑,从而得以烧造成本低廉、产量巨大的黑瓷;加上宋人饮茶之风极盛,因而推动了茶具的制作及销售。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瓷区,而同时期的苏州则是制陶重镇,出现了“陶都”“陶乡”的美称。但无论陶瓷还是紫砂,在当时都只是日用杂器,并不存在什么收藏价值。
直到近代,当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变得越发重视起来之后,陶瓷和紫砂才从中脱颖而出,不仅受到收藏界的热捧,并且还频频出现在拍卖会上。其中,陶瓷拍卖会上的“霸主”地位更是无人能撼。据统计,在2015年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吉州窑乌金釉盏托以437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只明代成化年间的青花鸡缸杯则被拍出2.6亿元的天价。
虽然同为陶瓷,但由于烧制温度的不同,陶瓷和紫砂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陶瓷一般可分为胎体和釉料两种成分,两者经过高温烧结而成。按照胎体颜色不同,陶瓷可分为灰陶、红陶、彩陶、白陶等几类;而釉料则有青釉、绿釉、黄釉、酱釉、白釉等品种。 除了上述划分标准之外,有些陶瓷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粗瓷、细瓷或硬陶、软陶等等。
尽管分类方法有很多,但在实际区分时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最基本的分辨办法是观察外表,即根据表面形状和颜色来判定。 例如,同样是陶器,如果外表有色彩缤纷的纹饰,并且还配有漂亮的包装盒,那么肯定是现代工艺制成的工艺品了;而如果外观朴素无华,并且只有简单密封,那可能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但现在的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将工艺品冒充古董出售。如果不小心买到这样的东西也不要着急,你可以仔细看一下底款或者包装上的标记,如果发现有制造时间等信息,则可以判断为现代仿古制品。
当然,最可靠的办法还是请专业人士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