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瓷器有收藏价值吗?
2017年8月,国家领导人访问墨西哥,赠予墨总统弗朗西斯科·培尼亚·涅托一对青花瓷瓶作为纪念。 2019年3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文明使者—外国元首访华礼物展中,这对由景德镇御窑厂匠心制作、承载了两国友谊的青花瓷瓶再度与观众见面。 这对青花瓷瓶通体纹饰仅以红、绿两色绘就,色彩并不艳丽,但线条流畅、造型端庄、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非凡成就和深厚底蕴。
在展览现场,不少参观者被这对青花瓷瓶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或站或坐,静静观看,仿佛被带进了那个陶器缤纷绚烂却又青白瓷独领风骚的年代。 “这些陶瓷作品是中国的艺术珍品,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我们举办这个展览,就是要让外国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和当今时代文明。” 事实上,自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直至清末,瓷器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外交窗口和政治工具。明成祖时期,明廷为了显示“天朝上国”的宽容大度,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的同时,必须以“朝贡”的方式贡献土特产,而明朝政府则以“赏赐”回礼的形式给予经济援助。
明代《大明会典》载:“外藩贡使到京,先遣人赍往礼部,验看所进物件……有表文称臣处者,进内赏赐;有表文称儿皇帝之处者,还赏赐。” 清初沿袭明制,外国使者来华,也必须先通过外交文书表达忠心和友好之意,再行进贡之事。乾隆年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夷人入贡,先遣官赍黄表,书上‘天朝’二字,言‘某国国王遣某官臣某,奉表来朝’。” 至晚清时期,虽然对外交往形式发生转变,但朝廷赏赐仍然延续下来,成为维系封建王朝尊严和正统地位的重要政治仪式。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和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为了表示“慰抚远人”,咸丰帝下令烧制一批瓷器赏给英法等国。这批瓷器共有4万件(套),其中1.8万件(套)被运往国外,3千件(套)被陈列于圆明园海晏堂外,其余部分则在清廷内部流通。 海晏堂位于圆明园正殿瀛台之东,取意“沧海波平静,天蟾夜光盈”。这座建筑原是雍正帝为他母亲所建的寝宫,乾隆帝继位后,将其改为自己的书房,并取名“海晏堂”。 为了让外国友人更好地欣赏“国礼”风范,此次展出特意选取了来自圆明园的海晏堂原件复制品及当年赏赐用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