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圆民国九年值多了钱?
银圆,指银币;银本位货币制度下,国家发行的金属货币。由银、铅等金属铸造的圆形币,称为银元。1906年清廷始行银元制度改铸银元,又称袁头币或袁世凯像币。民国元年(1912)江苏南京造币厂率先铸行「中华民国二年袁大头」,次年又续铸「三年、四年、五年、六年、八年、九年、十年””七款,其式样、重量与价格基本一致。
后来各省纷纷效法,有的重浇两次,谓之“双冲",以示和中央政府所铸之银元区别。我国古代白银流通实际上由历代官府垄断,民间不能自行购用,只许以铜铸币,而以银作料反而必须经官府批准,称“呈锭”,规格为500克/枚,以后虽逐渐放宽到360克/枚甚至720克/枚,但民间仍不能自由买卖,只许以制钱、粮食抵赎。这种严格管制的局面直到清朝中晚期才得以打破。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两广总督张树声奏准广东仿香港制度,设立银号,发行银元。继而福建、湖南、浙江等省先后奏设。至此,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银本位货币制度确立起来。
这套体系实际上是纸币制度下的外汇管理,它限制了一般商品的流通,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为在中国只要出口商品就能换回外国纸币(外汇),进口商品则须支付外国纸币(外汇)。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外贸长期失衡,严重依赖出超,外国纸币(外汇)大量流入并沉淀下来。这既使外国纸币(外汇)贬值,又使得法币相对贬值。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从1935年以后,国民党统治区(除台湾外)实行所谓“法币”统一发行和管理的政策。规定以法币发放工资,禁止银元的收买、存放、兑换及流通;严禁私铸、走私以及买卖或持有银元。
于是,自鸦片战争后,作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的银元(纯金属价值)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被不值钱法币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