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为什么有黑疤点?
看了下题目和图片,应该是没烧结完全的胎体表面的灰釉在高温还原焰中返蓝,类似铁锈的“黑斑”。这个跟民国瓷器的烧制方法有关(当然也跟胎体自身有关)。 具体可参考我之前的视频: 【青花】【釉里红】如何烧成,为什么会出现回青(即返蓝色)、窑变等? - 知乎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在传统的煤碳炉中烧制时,由于温度的控制比较难把握,往往会在1300℃左右出现明显的返青现象;如果温差控制得非常好,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但很明显,在民窑中,这种温度控制不是常态,所以出现了很多这样带有“黑斑”的器物。
这种现象是传统的煤碳烧结中的常见问题,随着现代陶瓷技术的进步,已非常罕见。至于题主所谓的“黑疤”是不是指的这种现象还有待商榷——感觉上似乎形容得不十分准确……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现象并不是瑕疵,而是传统工艺下的必然结果。这些器物的底足一般都会有垫烧的痕迹,可见是采用底部垫烧的方法进行烧制。
因为底部垫烧不可避免会使部分釉料熔融后流向底部,在出窑冷却后再回流到器表,从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独特的纹理和颜色效果。不过虽然如此,这些瑕疵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修复的。 说到修补,其实民窑的器物由于成本所限往往不太可能用补片进行修补,所以这种修补方式仅限于官窑(清宫廷御窑)或极少数有实力的民窑。不过,修补的手法却相当高超。比如下图的这个碗: 【赏杯】粉彩镂空八仙庆寿纹杯,外壁近圈饰八组对称的镂空神仙人物像,其间饰以牡丹,下坠流苏,极为精致! - 知乎 这个酒杯的口部及外部都出现了裂纹,如果换作现在的工艺是可以直接贴补的。不过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包括粘合剂和胎体本身的质量),这种情况应该会选择在胎体未碎的情况下将裂痕的两侧打磨掉一些,再把裂隙填满磨平后再重新施釉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