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是民国时期的吗?
不是,“三毛”是作家余华的虚构人物,取自“毛虫”的谐音,代指那些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人。 《一九八五年》中这样描写这个形象: “他瘦得像一根芦苇,脸色苍白得像冬天的夜晚,眼睛却是黑亮亮的,如同春季早上刚刚亮起的星星……” 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1984年的文学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当时余华还在北京医学院上学,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叫“三毛”的乡间少年。 后来,余华把这个名字用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第四棵杨树》里,收录了十篇作品,其中七篇以“三毛”为主人公或重要角色。这些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都有,但“三毛”的形象始终没变:身材细弱,肤色青白,双眼却“像黑宝石一般亮晶晶地闪着”。 当一个人遭遇困境时,余华写道:“这时候‘三毛’就会从心底升起一种渴望,他想离开这儿,他去的地方不管多么艰苦他都乐意接受。”
后来,作者又把这种对“三毛”的刻画移植到了另一部作品中——孙犁的《铁木前传》。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地主的儿子铁木与“三毛”一样瘦小,他被父亲鞭打后,躲在墙根里委屈哭泣,眼里“闪烁着泪光”。 余华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曾在自传中引用鲁迅先生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话说“把苦难当成礼物送给后人”来点评《铁木前传》。 同时,他也多次在媒体和采访中提到这个名字。2013年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演讲中,他就以“做一个贫穷的人”为题,讲述了关于“三毛”的故事和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