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护身符铜牌是什么样?
在《民军服制》中,对大元帅及各军、师、旅长的制服都作了规定并绘制了图案,对军、师、旅部的徽章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而对连长以下的军官和军士,以及普通士兵则未作明确规定。不少军校学员穿着与国民党军队相同的制服参加毕业典礼,而一些杂牌军的军官则身着西装、打着领带(系领扣)参加授职典礼。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兵源素质普遍较低,部队大量补充青年学生,这些青年学生来自不同学校,穿着各异,给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统一军人着装,1937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抗战时期军人服装管理办法》5条,以命令形式指定各部队一律着军服,并明确规定:“陆海空军员佐以上官兵之便服,须遵照中央社照片式样制作”;“陆军部队得照陆军官校样式改良军装” 。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军事委员会将统率部直辖的各部、会、署的军官们(含译电人员)的夏装制式定为:夏季大沿帽(夏季作训帽)、白帆布胶鞋或凉鞋、卡其短裤,上衣为衬衫式、袖管不卷边的大号作战服;军士和士兵的夏装为:淡黄卡其短衫裤、布袜、草鞋,军官、军士、士兵一律扎腰带。在冬装方面,除了规定的棉大衣、棉帽子、棉手套等,还可根据当地气温变化的情况,分别配备毛衣、呢帽、皮手套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抗战初期,虽然国民党军队已经普遍装备了枪支弹药,但大多数士兵仍没有掌握枪弹的使用方法,因而把枪弹称为“洋盘”,练习射击时,必须将枪弹放置在指定地点,完成射击动作后,才能发令“收洋盘”。在当时很多情况下,用“放洋盘”代替了开枪。这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武器装备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