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纸币为什么不值钱?

魏萌芽魏萌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民国”不是一个朝代,是一个时期的名称,即从公元1912年到1949年,这38年间中国所使用的货币是“民国币”;其次,这些“民国币”大多很“不值钱”,其原因也在于它们是“纸(钞)”而不是“钱”! 说到“纸币”,就离不开纸币的发行制度——这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头疼的事之一,因为封建王朝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赋税”,而“赋税”主要是以“实物税”为主,比如收粮、收棉布等等,很难直接把钱发给百姓(给百姓发钱,要么就干脆直接“发银两”了),这就使得“纸币”的发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纸币”如果发行量过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而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足,又会导致“纸币”的信用降低,老百姓会千方百计地将手中的“纸币”换成“银子”或“铜元”,导致“纸币”贬值,同样会引起社会动荡…… 为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历史上各朝各代都采取了相当严格的措施,比如在明朝和清朝,百姓私自铸造铜钱是违法的(要坐牢的),严禁民间私铸,这样就保证了朝廷所发行的铜币(制钱)的质量和数量。

而到了民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金属矿的产量大增,所以金属货币的发行不再像以往那样受到严格地控制了,这使得新发行的“民国币”量很大,而且质量很差(含金属量低),因此价值很低(后来甚至没法兑换)。

另外,国民政府在初期曾经把中央银行的钞票叫做“法币”,意思是它的发行有法律效力,人们必须接受,然而这种强行规定“纸币”购买力水平的做法,只能加重民众的负担,结果越发的使“纸币”不受信任,导致“金本位”体制难以建立,财政陷入困境。 直到后来,国民政府放弃了“法币”的称呼,改用“银元券”、“纸币券”等称呼,意思就是从法律上它还是承认“纸币”发行量的,只不过由于金属货币(银元)的发行也受市场调节,随着供应的增加,“纸币”的价值也在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纸币”都很值不了多少钱的缘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