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景德镇有几个窑口?
清咸丰年间,江西景德镇窑开始出现了一种模仿景德镇的成品瓷器的机制瓷器。由于原料配制、烧成方法与景德镇瓷器不同,称为“官窑”制品。
同治、光绪时发展很快。据说当时有“李家乡”、“吴窑”、“汪家窑”、“周家窑”等几十座。所用的窑具不一,以“鸡公土”为最好,也有的用“洋灰窖”或“瓷土窖”。“洋油灯”点窑,“洋灰衬地”,所烧出的瓷器,薄得像纸,白得像银,而且光滑透亮,很像景德镇的瓷器,但价钱相当便宜。
当时的景德镇,是皇朝的“贡瓷”产地,所以不能生产这种便宜的“官窑”瓷器。而官窑的成品,又必须印有“官”字款。于是,就在“官”字中加入“贝”字,成为“官”“贝”同义的“官”字款。也有只在器底的书“官”字款的,但比较少见。这种“官”字款瓷器,无篆籀书风,与古代官窑器上的字款不同。
还印有“景德镇制造”字样,以假乱真的同时,还妄自尊大,自称产地。“大观德鼎”的款,是仿乾隆款。“大观德鼎”四字的篆书款,是后来刻上去的。从款识上看,是清末民初时的作品,这是为仿制古瓷而刻上的假款。
款识:从器底部的双圈款识“大清乾隆年制”上看,这种“官窑”制品是清乾隆时期的。因乾隆时期的“官窑”,除使用“大清乾隆年制”的官窑款的以外,还使用印有“乾隆宸翰”或“乾隆御笔”的款识。而把“官”字款置于釉下者,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