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清代的什么?

融妍鹏融妍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写其诗,不能忘其品;品其身,则无瑕可击。”这句诗赞誉的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 提起郑板桥,很多人想到的只是那个“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竹子。可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一生只留翠竹、青山在人们记忆中的狂傲文人,是一个品格高洁的清官。

郑板桥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七年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常州府知府,浙江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乾隆十三年(1748年),郑板桥告假回里,为母守孝。其间,有诗多首,抒发了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对母老的思念,表达了他归隐田园之意。其后,他官复原职,不肯与权贵同流,又上书乞假归里;后来,因受人诬告,被朝廷强令致仕。自此,郑板桥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兴化。

在任职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期间,郑板桥处理政务以清静为先,注重教化,不事株守。当时,天灾人祸相伴,民不聊生。任期内,他赈灾恤贫,宽典寡赋,平息盗乱,修桥筑路,赢得“父母官”美誉。尤其是担任潍县县令期间,发生了“潍县民爆狱”事件。狱中犯人不堪忍受酷刑和重罚,聚集暴动。面对这种情况,郑板桥以县令之职携带家丁前往平暴,并亲手拿住炸药包的引爆线,使狱中暴乱平息。

由于郑板桥深得民心,为政有绩,回京后,乾隆皇帝准备将其升任浙江巡抚。不料,在上任途中,却遭遇一场意外的劫难——被乱石砸伤的郑板桥在当地一家客栈休养。当驿站卒传来皇帝降旨,命其回京就医时,他推辞不去。后来,其朋友周厚存以“君感疾逾月,帝屡命急救,似非寻常疗治者可比”为由,将其强行抬至京城。到京医治数月,病虽痊愈,但神志昏沉,饮食骤减,胸无大志,心情抑郁,在任浙江期间,常称病不就职。一天,他来到杭州灵隐寺,见山门上的对联“人生何处不来来,世事从其乐耳耳”,不由感慨系之,涕泪沾襟,颓然一任浙江按察使。

不久,又被任命为福建巡盐大使。有一年,其子患眼疾,服药未愈,两眼昏瞢,似重翳之状。郑板桥以为,小儿乃心上之火炽,药不能愈。遂用凉吹之法,以心灵之指,拂去心中之神翳。未几,小儿眼疾霍然愈。为此,福建总督觉罗郎润棻以“医得好眼目”之因,特奏请朝廷,赠给郑板桥“妙悟灵机”的匾额。郑板桥于是作诗一首:“一眼能明百眼瞎,眼明犹胜漫悲哀。有心妙悟灵犀窍,无碍真同活泼斋。白鸟忘机翻唼喋,青磷夜啸自往来。由来大器由火煅,何必良金即弃才。”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郑板桥告老还乡,隐居扬州。二十五年(1760年),又辞世而去。其一生画竹、兰、石、菊诸画样于笔筒,不施浓墨重彩。其画竹,身世落寞,无人懂其心境,以狂怪之作,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悲痛与愤恨。他对竹的描述,或雄强酣畅,或秀姿飘逸,或郁郁葱葱,或亭亭玉立,或含烟吐雾,或迎风朝露,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其画画梅,手法高妙,别具一格,将梅花的本色、神韵、正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