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帝陵吗?
清代的黄帝陵在黄陵县城东约一公里处的桥山,周围有夯土墙,墙内有正殿(祭殿)、寝殿(寝宫)等建筑,祠前建有牌楼,左右两边是钟鼓楼。民国初年重修了正殿,并修了台阶和拱形桥,祠内建有“人文初祖堂”,以纪念“三 黄”(黄帝、黄陵、黄帝陵)。
为了加强保护,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建设厅对黄帝陵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新建了祭棚,增建了祭亭,修缮了桥山围墙,整修了道路。还增修了谒祖通道,新修了祭祀大道,新建了大门楼等,使黄帝陵显得十分壮观。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帝陵的管理和维修工作。1953年,成立黄帝陵基金会,修通了盘山公路,在桥山周围种树60多万株,建园300亩。1956年,成立了黄帝陵文物管理所,组织群众将大庙、戏楼、石牌坊、桥山围墙、石碑、祭殿全部进行了维修,将寝宫修砌起来,还修筑了一条水泥结构的水渠,将桥山下面的溪水引山上来,灌溉桥山上40余公顷的果园和其他农作物。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维修了大门楼、石牌楼、祭亭等古迹。80年代以来,继续对黄帝陵实行绿化,先后修建了祭廊,重建了桥山门楼、寝殿、祭亭,新建了祭祀广场,将石碑全部复原,维修了黄帝桥、轩辕桥,新建了桥山围墙、陵下门楼等。现在,黄帝陵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陵园,已成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