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瓦当也叫什么?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盖.瓦当他出现在西周,是古代中国建筑民族独特的一种建筑构件,被称为中国独有的艺术装饰陶瓷。
中国历来是农业国家,有重视土地的优良传统。瓦当图案上常出现有象征吉祥富贵的龙、鹦鹉、凤鸟等,以及象征长寿的松、桂、椿等,象征和平的蝙蝠,象征福义的鹿、蟾蜍等吉祥图案,以祝愿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瓦当上文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发展进入符号变化阶段的标志。文字瓦当不仅使中国古建更具文化品位,同时也把中国文字史推进了一步。陕西咸阳出土了秦代的瓦当,上有“五帝之治,攘四夷矣”的字样。西汉瓦当的纹饰、文字更为丰富。在居延地区出土的西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劫略,远寇康强”文字瓦当,反映出当时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安康的良好愿望。
东汉时期的“唯盖尊灵”瓦当上,“唯”字写得象“唯”,却念作“魏”音:“盖”字,写成了盖状的“隗”。这种利用文字的同音或近似写出有特定含义的字体,俗称“谐意”。
汉代以后,由于陶瓷的兴起,瓦当逐渐衰落,但精美的瓦当仍被采用于石刻雕刻艺术之中,瓦当上所表现的色彩也被陶瓷吸取,成为古建彩绘纹饰艺术中的一部分,在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中,瓦当是独特的一景。
如今瓦当在普通家庭中用的很少了,但在四合院中还是很常见的。
北京城,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园林,是封建文化的集中体现。这里到处充满神秘的色彩,四合院便是四合院文化的集中体现。
四合院四面均有房屋,从四面看房和建筑样式上大体分为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庑殿式、卷棚式、平顶式等几种形式。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开在北墙的楣口上,称为“青龙门”。
门内有一块小小的“门坎”,据老人说过去不是石板,而是铺麻刀石,即一块块有刃有背的磨刀石,用来磨刀用。
如今都砌为石板,仅留象征性的石子铺砌。因为北京民间的俗语有“门内是家,门外是混(胡同)”的说法。
进入大院,迎面是正房,正房是四合院当中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宅主人起居、休息之所。正房前面设有一道墙,称为”影壁”,上面有雕、镂画。影壁和正房前面都有月台和垂花门。前院两侧分别建有东西厢房,东厢房为晚辈、男女仆人及来客的住所。西厢房为储藏室,放置粮食及杂物。正房后面为后院,后院正房称后正房,左右各有耳房。耳房又称“厢耳”,一般作厨房,是烧火做饭的地方。后院两侧分别建有东西厢房。前院两侧两侧,东院的东厢房外边建有倒座房,倒座和厢房成为院主人会客的“客厅”,倒座又称为内客厅。院内还建有垂花门楼、游廊和亭台以及栽花种树,形成四合院中的精致小景。
前院院墙外有“耳房”,耳房是专门开设的“门廊”,可开可关,便于出入的方便。“耳房”也称“耳门”或称为“风门”、“走马门”,即开门、关门都在内院,在外院只能看到院墙的“门”,看不见院内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