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贝勒是王爷吗?
很多人看到“贝勒”,都会误以为这是个爵位,其实,贝勒不是爵位,严格来说,这是清代八旗的军职。“贝勒”是女真语,满语为beile,也就是“领兵之主”的意思。《清史稿·兵志》称:“贝勒,领兵之主,掌佐定戎机。”
清代入关之前,一般四贝勒掌管旗下军队,辅佐大汗或者亲王用兵。顺治年间,因为八旗变成国家武装力量,于是将“贝勒”定为军职,以“贝勒”职衔兼将军、都统、护军统领、副都统等职。因为旗下八旗,各旗都有所属区域和管理的军政事务。所以,清代八旗旗主都必须任用“贝勒”为军职,以配合旗下事务。八旗分为满洲、蒙古、汉军各二旗,也就是有旗主贝勒六人。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旗主贝勒……掌佐定戎机、兼将军都统护军统领副都统等衔。”后来,雍正时期,各旗军政事务交由政府管理,于是取消了旗主贝勒职务,而一些贝勒任内阁学士以及闲散官职。
很多人把“贝勒”称为“王爷”,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贝勒”在清代入关之前,是和“亲王”并称的爵位,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四个儿子褚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他们都是“贝勒”爵位。努尔哈赤生前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八旗制度,所有儿子都是并肩平等的大臣。努尔哈赤甚至在生前没有明确表明继承人的资格,于是他驾崩后,诸贝勒和诸大臣一起,在盛京(今沈阳)的清宁宫上举行“大选定”,最后以民主选举、多数票通过的方式,选出了皇太极为后金汗(汗位相当于皇帝),封号为“承天建极英明汗”,年号天聪。这一时期,诸贝勒与皇帝(当时称汗或大君)一样,拥有自己的二、三等爵位的“同轴”或“僚属”。这些僚属,在皇帝或大君面前,被称为“臣”,而他们在自己的旗内和属部,则是“主”或“君”的尊号。因为“贝勒”与亲王在政治上是并肩、平等,所以,清朝入关后,追封努尔哈赤四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嗣子和孙的爵位时,全都称“亲王”,而不称“贝勒爵”。比如,代善被追尊为和硕郑亲王,代善之子,礼亲王代善。代善之孙、礼亲王允礽等等。
皇太极时期,为了牵制实力强大的贝勒集团,于是开始分封郡王(在清朝入关后的郡王封爵,是低于亲王的爵位,相当于“郡王”以下和“贝勒”以上的爵位)。皇太极当皇帝之前,已经分封了二郡王:即济尔哈朗为英郡王、多尔衮为睿郡王。皇太极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削弱诸贝勒和诸王的政治军事实力,于天聪十年(1636)五月和崇德元年(1637)十二月等两次大封诸王。这两次封王,把原来的“贝勒”爵位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级。郡王爵位比亲王低一等。但这时的郡王的政治权位是相当于后来的“贝勒”爵位,也就是低于入关前的“贝勒”爵位。
到了康熙以后,“贝勒”已经完全是“诸王”爵位。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三从子”即亲王及郡王等嗣子的嫡子(即亲王、郡王的长孙)开始封贝勒,其他诸王及诸根本支系的“从子”(嫡孙)封“镇国公”,即封为“世子”的贝勒嫡长子降为镇国公,即亲王的曾孙封镇国公。到了乾隆年间,把“亲王、郡王、贝勒”统称为“诸王”,并规定由诸王、世子的妻妾所生的嫡子,也就是亲王、郡王和贝勒的嫡长孙一律封为“镇国公”,贝勒嫡长子不再承袭“贝勒”爵位。这也就是“贝勒”成为“诸王”爵位的由来。
从“贝勒”的演变历史来看,从开始是和“亲王”享有同等地位的平级爵位,并且也是独立的君主和主权者。后来随着皇权制度的转变成为低于亲王的爵位,再后来成为低于郡王的爵位,清代康熙、雍正以后成为“诸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