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都玩多大的核桃?
清代一般贵族和文人的手要小一些,所以他们的手都要小核桃,如“虎头”(长圆形,核皮麻点较深。品种特性稳,是老北京传统品种)、“公子帽”、“猪猴”、“公子帽”、“官帽”等。清代宫廷里的太监,他们既不操练武功,也几乎不干重活,双手保养得十分白皙,肌肉骨骼也没有充分锻炼,因此太监专戴的是“猪猴”或“官帽”,因为这两种核桃的皮质较软,上手相对容易。“猪猴”在北京话里是形容一个人圆滑、无能,可能也是从这里来的。“官帽”是个形似马蹄的细核,上手也不难。
到了封建王朝灭亡之时,一批退隐的王公大臣将一些珍贵的核桃品种带进了民间,使“大缨络”、“鸡心”、“大龙珠”、“凤眼”等稀有品种得到了保存。虽然这些品种到了民间,但因为普通人都无法驾驭它们,于是只好“大核戴小”,或者送人、交易。
民国军阀混战之际,武术高手辈出,同时大批的王公贵族沦落了,致使本来属于宫廷、王府的珍贵核桃品种流入社会,也使武林中人有可能去驾驭那些“巨核”了,这一时期是大核桃真正开始发展繁盛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大缨络”(形如缨络,呈椭圆形,有大有小,核皮有粗有细。是北京地区最珍贵的传统品种)、“鸡心”(形如鸡心,呈扁圆形,有大有小。因是北京地区极古老的品种,所以备受北京收藏爱好者的珍爱)、“金坠”、“龙眼”、“凤眼”(外观像鼓起眼睛的甲壳虫,故名。北京地区传统品种)、“大龙珠”等名贵品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收藏,这一时期也成了“大核桃”流派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