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是籽料吗?
清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清代治玉之风盛行,玉的产量很大,清代玉材与和田玉籽料不同,主要玉材来自于山流水料。山流水料与籽料相比,其玉质稍差,透明度偏低,油润度不够,有解理裂隙。
清代和田玉
清朝是一个玉的集中使用时期,因为玉是“康乾盛世”的重要表现,也因为它体现了满清的游牧文化特色。清玉的特点有二:一是量多,二是做工精细。清代制玉业,以苏州、扬州最为发达,北京、杭州居次。清代制玉多巨作,尤其是陈设玉。
乾隆中期以前,清乾隆玉器尚存明代遗风,其后玉器工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注重造型与装饰的繁缛华丽,追求奇巧的构思,以最大限度利用原料和最大限度装饰制作对象。玉器有山子雕类摆设玩赏品、器皿和人物,也有仿古青铜器和玉带扣、玉带銙等。玉器装饰图案盛行夔龙、夔凤、蟠螭、兽面以及吉祥图案等。
清朝乾隆时期,玉料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民间进贡;二是平定“回乱”和“金川之役”前后,伊犁将军及云贵总督征调当地工匠,大量开采矿山,把上等玉料解成大块,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北京。三是准部的玉料。乾隆后期,由于宫廷用玉的急剧增长,玉料来源发生了问题,清廷不得不在叶儿羌厅专设“玉厂七所”以加强管理开采。
清乾隆时期,用料讲究,不惜工本,所用玉料皆精选优质羊脂玉,故玉器以白玉数量为多。玉质之优良为明代和汉代所无法比拟。所用之玉皆用新疆和田玉,尤以白玉、青白玉、青玉数量最多,黄玉次之,碧玉、墨玉最少。玉材来源为贡玉、开采玉和战争玉。贡玉是清廷设专使到和田督采,当地维吾尔族人为生存,被迫“就山窟觅玉”,“岁必进数贡”,且“数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