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有包铜的工艺吗?
翡翠在清代时传入我国时,首先受到皇亲国戚喜爱,人们称其为“缅甸玉”,其制成的成品被看做是“稀世珍宝”,为皇室贵族所独有。皇家使用翡翠器皿、饰品等必须经“尚方”特制,专为皇室制作器具的部门称“尚方”,所以翡翠也称“尚方玉”。翡翠的加工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玉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翡翠进入我国后,清晚期出现一种特殊的翡翠器皿。翡翠器皿成型多用平碾法加工而成,再用镂雕、浮雕等装饰。制作翡翠器皿的碾玉工序复杂,为保持器皿的质地光滑,不生毛刺,在制作中采用平磨、抛光工艺。由于翡翠的硬度极高(在摩氏7度以上),无法用一般的研磨剂研磨抛光。据北京玉器厂的艺人讲,最简易的方法是用特制的铜丝绒来磨,或者用一种叫岫玉的石料来碰磨。使用铜丝绒磨时需要在研磨平板上加水进行,这样研磨制成的器皿才光滑明净。
因为翡翠的特殊性,翡翠是不能用翡翠去碰,只能用同为矿石的硬物去磨,比如钻石、红蓝宝石等,在雕琢时,使用的工具,也必需要经过镶嵌铜丝的抛光轮,而且,翡翠磨铜,铜还会产生氧化反应,出现翡翠包铜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