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清代古墓群多吗?
淮安历史上曾是淮东郡、楚州、山阳郡、淮南道、淮南路、淮扬道、清淮府、重镇江府的治所。作为江淮首郡,历代文臣武将、王公贵族多出于此,或终老于斯。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和黄河、淮河入江的交汇点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此,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漕运重镇和军事要冲,有500余年帝师、将相辈出的"中国历代名人辈出的文史之都"美誉。优越的经济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为淮安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墓葬便是其中之一。
淮安市位于洪泽湖和高邮湖之间,地势低洼,成陆较晚,地下水位高,土质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有利于文物的保存,这一特殊的环境为淮安地下墓葬的保存和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30年来市境内先后发现并发掘了2000余座各历史时期的墓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考古收获。
一、新石器时代墓葬
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淮安地区一直为黄淮古大湖(古沂水、古沭水、古泗水汇入古淮河后形成的巨大湖泊)覆盖,直到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随着黄淮平原的逐渐淤涨,古大湖才有所缩小,先民们逐渐沿古淮河两岸活动,进行聚落、农业、渔猎以及制陶和制石等生产活动,在这一地区形成了青莲岗文化,因而淮安地区又是探索古黄河下游青莲岗文化起源的重要地区并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墓葬10座。1951年在淮安清江浦区闸口生产队取土场揭露出土了6座新石器时代墓葬,编号为M1-M6,墓葬为土坑竖穴墓,葬式均为侧身屈肢,墓口东西长约60-80厘米、南北宽40-66厘米、墓深25-80厘米,墓内出土的随葬器物有罐、钵、鼎、豆、网坠等共25件。因该6座墓葬与泗洪双沟镇韩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具有相同的特征,墓葬形制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式为侧身屈肢,随葬品中都有泥质黑陶和石制工具,所以我们将这6座墓葬定为青莲岗文化时期。
1995年在清江浦区城南乡施家湖农民取土坑,发现4座新石器时代墓葬,编号为M1-~M4,竖穴土坑墓,出土石锛4件、陶纺轮4件。为研究淮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为研究探索古黄河下游的文明起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二、商周时期墓葬
商周时期,江淮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国势强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对自身的发展及死后的精神需求逐步提高,因此这一时期是淮安地区古墓葬的第一次繁荣期,发现与发掘商周时期墓葬11座。
1、1984年—1985年在楚州区北郊土桥、大北桥附近,先后发掘商周墓葬5座,为双人合葬墓、单人葬、屈肢葬、仰身直肢葬,出土青铜鼎1件、铜戈2件、陶鬲6件、陶瓿3件、陶罐3件、陶簋1件、陶盂1件、陶纺轮2件,其中双人合葬墓葬M5口长2.25米、宽0.85米、墓底长1.75米、宽0.97米、墓深0.30-0.62米,墓内葬2人,人骨架保存极差,只见右腿骨和肋骨,头北脚南,东西并列放置,两具骨架之间有2件陶鬲、1件铜鼎、1件陶瓿随葬。陶鼎、陶瓿、陶器口沿及外壁施以黑彩,纹饰极其精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均与山东大辛庄的商代晚期墓葬和江苏赣榆县青口镇海曲遗址商周之际墓葬相类似,因此推断年代为商周之际。
2、1985年—1986年在清江浦区闸口生产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