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纯天然的红宝石吗?
清朝作为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除了有众多的奇珍异宝出现,其用玉文化更是独树一帜。从乾隆皇帝御用的三希堂法帖玉山子到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我们都能看到清代玉石的巧妙构思和精湛工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清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玉石——红宝石。
这种红宝石不同于近代我们所说的珠宝意义,而是一种独属清代的玉料名称。清代宫廷档案中就有许多关于制造“红宝石”器物的记载。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玻璃》中记载:“乾隆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司库白世秀,笔帖式舒文来说活计头等匠佐领伊兰泰呈览红宝石渣滓,奉旨:着交做活计处再拣上等好样,其余不要。”
如此珍贵的玉石,其开采制造工艺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循着当年皇家玉工和工匠走过的路,从北京一路南下,来到湖北应城。
应城石膏矿是我国最大的固有石膏矿,年开采能力达四十万吨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应城石膏矿矿井开始出现红色和黄色石膏。1982年,在矿井105米标高处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红色石膏矿化带,该矿化带的石膏色泽鲜红,是制造“红宝石”的最佳原料。据考察,“红宝石”的产层之上为坚硬的粘土岩,下部为钙质层,石膏矿化带中由于原生石膏分解,使大量钙质渗入石膏裂隙中,使石膏呈分散的团块状,这些团块状石膏与水接触时,就成为粉末状的“红宝石”原料。
清代应城石膏矿属湖北安陆府应城县辖属,应城石膏矿距离北京1600公里,清代往来一次大概需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据资料记载,自乾隆十三年第一次采“红宝石”进京以来,一直到光绪二年,历时100多年,一共从应城向北京进贡了13次1257166.7两重“红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