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什么锋两个字?
1.什么是“笔性”和“笔趣”? “笔性”的涵义,是指书法中点画之形态所反映作者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特征。《历代名画记》卷二有言:“(陆探微)用笔细密,屈折如春初柳叶;点掣拨挑,意态纵横犹如秋放芦枝……”这种“笔性”上的个性追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书家“风格”的问题了。 当然,这里所谓的“性格”“气质”云云,与一般意义上的“内质”还是略有区别,它更偏重于对点画形态的主观把握及呈现方式,同时也就决定了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独特审美品格。
2.什么是“性情”?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性情”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内容。其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的情感属性及其表现特性;二是指人的性格秉性或心理倾向。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体系中,“性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成为评判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性情”,在狭义上可专指人之“性情”,而广义上也兼含上述两方面内容——前者主要从主观角度论及“性情”之于作品的构成意义,后者则多从客观角度揭示“性情”之于作品的品评依据(即“性情说”)。由此看来,“性情”既是艺术本体的内容要素也是评价艺术价值的重要尺度。这显然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书家的“性情”观提供了较为合适的语境。
3.为什么说“古人之论书,以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神彩立则虽微现犹存,形质销则真亡而伪出矣”——这是“笔性”与“笔趣”的关系吗? 请先了解一下,南朝梁庾肩吾提出的“四体三迹”的书论概念——“四体”即“楷、行、草、篆”四种字体,“三迹”则是“初、法、妙”三种书写状态。此说法后为唐代张怀瓘继承和发展。他的《书议》曰:“夫书者,玄妙之辞……故论书者,首论其体,其次状其迹,又其次原其心。”其中“原其心”便是“笔性”与“笔趣”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4.为什么王羲之的墨迹比刻本好? 王羲之的墨迹究竟有多宝贵不言而喻吧!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看北宋黄庭坚在《黄州咏心字帖》里的解释。大意是说:王右军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好的书法作品来,就是因为他是“真行草书,皆能尽意极态”的高手啊。所以他的那些“笔势纵逸,气象遒媚”(唐欧阳询语)的作品真是“不可复见,而得之二三世之间”呢。至于刻本的“结字纵任,笔法圆方”虽然也算不错了,但是毕竟不如墨迹来得那么自然啊(其实我个人感觉就是有些刻板了)~~ 所以嘛~我觉得这个理由很充分啦~不过我估计,黄叔达先生可能并不知道王羲之除了那些传世墨迹之外还有那么多刻本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