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几种书法?
谢邀,我谈一下我的观点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篆、隶、草、楷、行五体: 一、何谓“篆”书(包括大篆、小篆) “篆”,有“篆籀”“篆章”等义项;《说文解字·叙》曰:“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五篇……秦使程邈更造‘小篆’,又使曹喜‘复作’,而‘益小巧’。”可见“篆”指的是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源头在周代,兴盛于秦朝,是秦汉通行的文字的基础。
二、何为隶书(包括古隶书、章草)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我们可以知道隶书是由古代的“篆”发展而来的,“及汉兴,俗书繁茂而古文绝矣”,“秦既用篆,诸遂作隶”,由此可知汉代出现了一种叫作隶书的字体,其特点是笔形多变成“点”,结构从繁到简趋于平正,所以又称“今隶书”或“汉隶”。而所谓篆和隶的区别就在于:篆书写的时候起笔是圆转的,收笔是一挑笔,而且横画竖画比较粗一点,而隶书写的时候是侧入收锋的,笔画粗细变化比较明显。当然,这只是大概区别。
三、何为草书(包括章草、今草) 从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开始,把以前人的草书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分析研究,写出了一部著作——《草书章程》,这就是最早有关草书的论著。据史料记载,东晋时王羲之曾临过《张芝草书杂卷》,唐朝的孙过庭所著《书谱》也提到了此帖。这些都可以说明,章草发展到东晋已经基本成熟,成为一种成熟的字体了,而我们现在所见的草书中,很多还是受到章草的影响的。而至于所谓的今草,我认为应该是从王羲之开始的。因为自他后草书的笔法更加自由灵活,章法更为多变。
四、何为楷书(包括魏碑、唐楷) 关于楷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南齐刘昭《广雅·释器》,该书引《卫宏·汉旧仪》之语云“篆書,秦政也;八分亦称篆,隶书,秦下吏士。”楷者,就是端正的意思。唐代的书学家欧阳询在他的《书法十二法》中有对楷书的定义——“楷书者,正书也。”这里的“正,就是指端正好字。由此可见楷书的含义与端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提并论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这是因为它的书写特点决定的:一是形体方正,二是用笔讲究藏、露。三是点画整齐,笔顺规矩,四是布局均匀匀称。
五、行书(包括二王行)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楷书与行书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钟繇的《宣示表》就兼有楷法和行法的特征。东晋王羲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以“韵”为美的行楷。他的传世作品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画赞》等等,这些都是行书与楷书的混合体。
以上是我对于五体的简单阐述,下面我来说一说龙字的几种书法作品! 先说说大家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这幅作品相传是王羲之在绍兴的兰亭举办的修禊活动上写的,当时很多名士都参加了这一盛会。这可以说是王羲之以自己的文章向世人展示自己书法造诣的一件佳作,也可以算是行书中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的字最讲究的就是神韵,这幅作品也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的,并且他还在这幅作品中参入了行书的写法在里面,使得整幅作品疏密有致,气韵生动。 我个人觉得《兰亭集序》虽然是中国第一行书,但是却没有达到尽善尽美,在我看来,它的缺憾在于没有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因此也不够真实。 再来说说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 此篇书法是颜真卿为追悼其侄颜季明创作的,它通篇字迹淋漓酣畅,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愤懑之情,这也是它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主要原因之一。 《祭侄文稿》虽然是颜真卿被安史之乱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写的,可是我们看这幅作品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作者的悲伤,反而感觉到了作者的愤怒与决绝。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好的一幅作品啊~~ 如果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些视频来看看颜真卿是如何创作这副作品的,绝对震撼你的心灵!
最后再推荐一个北宋时期苏轼所写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二首》 其实东坡先生的这两首诗写得不是很好,但是由于他在这两首诗后面题了几句话,使得他的作品一下子成为了千古奇作。 苏轼的书法作品向来不拘一格,这一点从他那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可以看出来。《黄州寒食诗二首》就是苏先生被贬黄州的时期所作,他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不仅是他对当时处境的自叹自怨,也有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待向往。另外在作品中还夹杂着一些行草和行书的特点,这也使得这篇作品显得更加自然和谐。 以上就是我对题主问题的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