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还是摹?
现在一般认为,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墨迹本则是临摹的最佳范本材料之一。 那么“临”和“摹”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临”(lín),从示从监,意思是看着镜子模仿;“摹”(mó),从手从末,意思是仿着底本描画。 所以其实“临”“摹”都可以理解为观察、模仿的行为或动作方式的不同。 从古代文献来看,先秦时期还没有“临摹”一词,后来才出现了“临”字。在《说文解字》中临的意思是“监也”即“照着水盆里的影子来照镜子的意思”,这里并没有涉及到对书写技术的描述。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在《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有“始自小儿,窥阅笔翰”句,这大概是关于“临”字的最早的记载了。而在东晋王廙的《与桓公书》里第一次出现“临摹”两字连用,其云:“子敬每见大令(王羲之)书,便得一时之宠,乃欲掩之,未及终篇,辞理竞逸,如不暇及,前代尺牍,皆为摹学。”也就是说这里的“临摹”是指“仿效、仿造"的意思。 而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夫临字必有正法,而后能脱俗;执墨必先立意,然后能成章……又须入其法则,自拟仪刑。”可见“临”指的是“照着写字”“按照某种方法去写”的方法和技术行为。
到了清代段玉裁在其所著《说文解字注》中对“临”有进一步解释并引证了大量例证以资佐证自己的观点。其中就有南朝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中的一段文字作为例子说明:“衡乃精思文藻,勤心翰墨,游心乎至圣之道,研精乎至微之奥,览儒林之遗论,采古文于百氏。抚卷舒卷,莫不慨然,遂作《灵宪》、《算罔论》各一篇。乃始探策量日,编象排比,拟仪虚静,设置三象,垂象四仪,环转无穷,而五纬周匝,横历辰极。又以《九章》考测天员之法,观察晦朔弦望,加以月食盈缩,用算校之,未能识其所出也。于是复结立圆术,以为天体匀圆而众星列宿,故圜扇可以指象。乃作《浑天仪序》以纪其事。” 古代的所谓“临帖”实际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技术活动过程,既包括了视觉观察技术也包括了书写中的技术动作控制。这种视知觉能力需要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而这种视知觉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临帖”这一形式来实现的。 现代一些学者也认为古人的这个“临”实际上和我们现在的“临摹”是有区别的——古人所说的“临”主要是侧重于一种眼到手到的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对技法知识的直观把握;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临摹”除了包含“临”的字面含义外,更多的是强调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全面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再创造。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现代所谓的“临摹”其实是从西方艺术理论借鉴过来的概念,它包含了更加宽泛的内容和意义,包括对原作的分析理解和再创作两个方面。但是我们的古代书法教育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资源,他们只能像古人那样把“临”当作自己主要的书法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虽然如此但古人的这种方法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