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书法有峰锋?
谢邀 最近看了很多书,包括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其中关于用笔、用锋,都谈得特别细。 我不打算一一引用原文,只讲一下我理解的要点,以及我对“峰”和“锋”的理解。 “峰”是一种状态。 孙过庭在《书谱》里提到“险劲则峻折而惊绝”,又云“轻遥则曲折而漂骤”。他指出了两种状态,一种是“峻折而惊绝”,一种则是“曲折而飘骤”。其实这就是书法中的“峰”与“锋”的区别了——“峻折而惊绝”——这是尖锋铺毫的状态;“曲折而飘骤”——这是侧锋行笔的状态。 所以你看怀素《自叙帖》中大量的悬针竖,就是尖锋铺毫的状态——线条很挺拔、峻秀、凝滞,没有多少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峰”。 而米芾《海岳名言》中说:“草书不到笔笔出于意,必人法俱亡。”“须如发丝,横直相顾,纵合何伤。岂可互不相涉,以便浮滑也。”(《海岳名言·第二十四句》) 这其实就是强调一个意思,草书要活,就要让线条充满流动感,如果一味追求“峰”,那就变成僵化、死寂的了。所以这“峰”要打破掉,也就是“锋”的状态。 看颜真卿的行书字,你会发现他的笔画不是那么规整、那么整齐,而是有很多曲折的线条——这就是“锋”的状态。它不像“峰”那样有棱角分明的感觉,它的转折是柔和、圆润的。所以这样一对比,你就能感受到颜体为什么比怀素显得更加厚重、更为沉稳。因为他不再拘泥于对“峰”的追求。
总之呢,“峰”和“锋”都是用来形容用笔状态的,但区别在于一个是尖利、刚硬的风格,另一个则是圆转、流利的风格。 比如你拿一块橡皮去摩擦金属表面或者光滑的木制桌面,你会发现橡皮被越磨越快,这是因为摩擦产生了热量并生成了锋锐的刀刃;但如果拿橡皮去擦粗糙的布料,你发现反而越擦越慢,因为橡皮与布面之间的滑动阻力很大,产生的刃非常钝,无法形成尖锐的锋芒;反之,如果用橡皮来擦玻璃,由于玻璃表面的凹凸不平,导致摩擦力变小,所以能产生很锋利的刀刃,这也是我们平时用橡皮给玻璃开锋的原因。 同理,我们在书写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锋与峰两者的度。 当然,这个“度”很难把握。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怀素是“峰”的风格,但是如果你去看《自叙帖》,会发现其结体外拓,并不像一般篆籀书那样紧密收敛,而是比较开放、飘逸,这其实也是一种变通的方法吧……至于颜公如何掌握这个“度”,我们只能从他流传下来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慢慢摸索了…